|
来源: 上下五千年 北宋建立后,黄河河患日益加重。北宋160多年中,黄河先后7次大决溢后改道、改流和分流,受灾地区广,原有的堤防基本上已失去抗洪能力。河患加重,不仅对沿岸农田威胁很大,而且对汴河航运、京师的安全有重大的影响。北宋政府倾注很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从事河防,但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所限,收效并不十分显著。但宋人在探索治河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对后来的元、明、清都有一定的影响。
(1)堤防技术
大河两边的堤岸起着限定河水泛滥的作用,宋代时就有正堤、遥堤、缕堤、月堤、横堤、直堤、鉴堤等,种类很多,其规模、形状及作用略有不同。
大河两岸的正堤,一般称堤,遥堤则为正堤以外的最外一重堤,主要作用是在大河汛期将河水限定于遥堤以内的地方行流,尽量把泛滥的地方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元丰四年(1081年)水官李立的奏折中可知遥堤之间很宽阔,有时要迁出一些县、镇。缕堤是介于正堤和遥堤之间的第二重堤,有“预备堤”的作用。若正堤决口,可加强缕堤临时抵挡水势。黄河堤防虽不像汴渠堤防那样严格,但一些重要城镇附近和主要险段比较注意堤防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建成石堤。《河防通议》中详细地记载了修砌石岸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严密,对石堤基础要求较为严格,有的土质堤岸由于常年维修,规模相当庞大、坚固。如元丰三年(1080年)郓州所筑遥堤长20里,下阔60尺,高1丈。若以顶宽1丈算,则边坡比达1∶2.5,堤身断面尺寸是比较科学的。
另外,还年年发动黄河两岸附近居民种植榆柳,有效地加固堤防。
(2)埽工技术
埽工技术是北宋河防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宋不仅用埽堵口,而且还用埽筑堤、护岸。埽是把树枝、石头等用绳子捆紧作成的圆柱形东西,用它来保护堤岸防水冲刷。
由于埽的重要作用,埽工技术日臻完善。《河防通议》中详细地记载了埽工的制作:在密布的绳索上铺一层榆木柳条之类,再在其上铺土碎石,并用粗大的竹索横贯其中,卷而束之使它形成圆柱形的整体。卷埽时要用数百人扛大木卷起,每卷一层,都在上面架上大木梯,众人站立在梯上压紧。每个大埽一般长30步(100尺),直径约为10尺到40尺左右。北宋每年制埽都很多,它们一部分储备堵口应急,一部分用作修理,一部分用作护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