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1|回復: 0

[古代科技]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了茶文化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3-21 13: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佛学研究网
200932017716905.jpg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印度释迦牟尼35岁成佛,80岁逝世,在45年里孜孜不倦传播教义,创立了佛教。

      西汉末,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佛教在统治阶段中间开始流传。佛教弘扬的教义主要有“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行善修道,慈悲为本等,比儒教和道教更容易感化人,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因此传播很快。
佛教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仪式,托钵乞食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印度,“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成为一种风尚。“掘地垦土”的农业生产和“手捉金银”的贸易经营都是印度佛教戒律所不允许的。

      佛教传入我国初期,僧人也是随师乞食,或靠俗人供给生活所需。西晋惠帝建兴圣寺“供养百僧”。北魏有“僧祗户”(凡民间每年捐谷六十斛入僧曹的,称之)。但我国僧尼多居寺庙,过着集体生活,要念经坐禅,乞食似不可能。由于梁武帝大力提倡,汉族僧人普遍吃素,以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这在信奉佛教的国度里是很特别的,乞食更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为了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扎根和不断发展,必须与我国儒教、道教相融合,以适合中国的国情,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体系。早在东晋时,佛教就开始自力更生地解决生存权问题,南朝梁《高僧传》记载,东晋时高僧道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佐证已废除印度佛教的乞食制,开始生产劳动了。他们种茶的历史也很悠久,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庐山东林寺以自种自制的茶招待挚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霄达旦。”

      在国家经过三百多年分裂动乱之后,唐高祖实现了南北统一,建立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帝国。唐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儒、释、道三教都予扶植,虽然唐王朝自认为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后裔,但实际上采取了佛道两教并重的方针。
唐代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佛教的创宗时期。在唐代,佛教各宗相继形成,尤以禅宗独盛,它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吸收儒家的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怀海禅师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禅宗的特点,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僧人除了上早殿(早晚集体念经)、坐禅、诵戒,还要从事农林生产劳动。

      “禅”的意思是静虑。静坐沉思,称为“坐禅”,是佛教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宗又分南、北两宗。慧能创立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净心自悟,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经卷,也可以顿悟成佛。慧能这种简化教义和修行的方法,对于那些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迷惑、怅惘的劳动人民以及心灵空虚的士大夫以至达官显贵,都可以得到精神寄托。到了唐代后期,南宗几乎取代了佛教的其他各宗,垄断了佛坛。

      唐代寺院有免役免税等特权,削发为僧一时成为风尚。庄严的寺院多建筑在幽僻的山区,为僧侣种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茶在寺院的作用较民间更胜几分。他们封山育林,“绿茗盖春山”,绿云蔽天,成为青翠菠郁的茶区。特别是佛教名山,风景秀丽,云雾缭绕,茶树饮雾渴露,自然品质奇异,如四川的蒙顶茶,号称“仙茶”,故唐诗人姚合有“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的名山出名茶的诗句。盛唐时期,寺观中奴婢很多,会昌五年废佛拆寺,收寺院奴婢为两税户者达十五万之众。佛教寺院的奴婢有两种,一是属于寺院,二是属于上层僧尼个人的。陆羽孩提时代为智积禅师煮茶,实质上就是童奴。这些奴婢和下层僧尼是种茶的主要劳力。

      茶性高洁清淡,适合僧侣道德修养,盛唐诗人王昌龄有“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的诗句。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己。”李从庆《游多宝寺》有“老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欲”描述以茶敬神的礼俗。戴叔伦有“老衲供茶盆,斜阳送客舟”描述以茶招待施主和香客增进友谊的史实。除此之外,寺院还把茶叶投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的重要集团,成为寺院经济的支柱。唐代饮茶风俗的普及,僧侣之功德殊为卓著。

      佛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唐时期,僧侣在寺院举行茶宴已很风行。一些地位不显赫的官吏,官场受挫的政客,不满现实的文人,也很欣赏这种茶宴,他们谈经论道,品茗赋诗,以消除内心的积郁,求得精神的解脱,饮茶文化色彩日趋浓厚。

      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嗜茶,自称是“别茶人”。他写的茶事诗,多是在遭贬江州司马之后。太和三年(829年),白氏58岁借病辞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身份到了洛阳,与嵩山寺和尚结交,过着“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的半隐居生活,更与茶“穷通行止长相伴。”

      诗人李嘉佑与皇甫曾在荐福寺终日饮茶念经,诗云:“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罄长……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皎然《饮茶赋》云:“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用传花的办法品茗助兴,即花到何人处,何人饮茶赋诗,是最“风流”的一种文雅游戏。武元衡在资圣寺与责法师茶会上歌咏道:“禅庭一雨后,莲界(佛国)万花中……不知方便(佛教语,指领悟佛之真义)理,何路出樊笼。”诗的内容涉及到禅理。僧人齐已赞赏湖南岳阳寺院精品范湖含膏:“藕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腊面香”。佐证了唐代名茶多为僧侣苦心刻雕而成,同时也说明了神权与皇权紧密结合,神权依靠王权庇护扶植,皇权依靠神权巩固统治,两者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国“茶道”一词是僧皎然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调和了儒家德治思想和道家的羽化追求,与茶性揉在一起,达到陶治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使茶道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以独特的茶文化形式流传了下来,对宋代的茶道发扬光大有着深刻的影响。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并形成了茶文化。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紧密结合,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