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星岛环球网 晚清近代数学在中国的出现、发展,李善兰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体表现为:把传统数学独立研究到新的水平,已经接近达到西方高等数学的程度;翻译介绍西方高等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书籍;执教于学校,培养数学人才。
李善兰 (1811―1882年),原名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本在河南,元初迁居海宁。李善兰幼读书于私塾,勤奋好学,更兼天资聪颖,故早期教育较佳。
李善兰对数学从小就非常喜好。还在9岁孩提之时,一日偶然发现父亲书架放有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翻来觉得有趣,竟从此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及至14岁,他完全凭自学读通明末传入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的汉译本。中西数学,特点、风格不同,前者偏重实用解法和计算技巧,后者重逻辑推理。显然,李善兰走入数学殿堂之初,就同时受到中西数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青年时,他曾以州县生员身份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但因八股文章不遂考官之意而未能榜上有名。然他仍矢志不移,于数学兴趣不减。他购读李治《测圆海镜》及戴震《勾股割圆记》。曾拜吴兆圻为老师,学习数学。他在家乡经常独自或携友测山高,观星象,以至于至今故里仍流传关于他新婚之夜尚不忘依阁楼之窗观测星宿的美谈佳话。
浙江沿海曾是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场。清军在战场上一触即溃,甚至望风而逃,使李善兰痛感中国积弱落后,决意科技救国,乃于道光二十五年前后(1845年)在嘉兴设馆授徒,并进行数学研究。咸丰元年 (1851年),李善兰结识戴煦,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他与数学家罗士琳、徐有壬(1800―1860年,曾任江苏巡抚,太平军破苏州城,被杀)也有学术交往。
咸丰二年 (1852年),李善兰到上海墨海书馆,伟烈亚力 (A. Wylie,1815―1887年)对他的数学著作非常赞赏。之后数年,他与外国人合作翻译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科技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