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9|回復: 0

[古代科技]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考(2)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1-9-7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科技日报
四、郑和航海图内容之概述
    本图为一平面图,呈长带状,纷歧错纵之航路,蜿蜒曲折之海岸,均绘成平行,不计方向,只用曲线由右向左引申表示之。沿途诸岛屿、山脉、庙舍、树木等,全用绘山曲线法画成,地名书于中间,诸国名则外加一方括号,航线用虚线划于海中,沿线标明更数方向。
    图中开始部分为南京至长江口,其次自长江口南航,沿中国海岸,至交趾界共九页,约为全图之二分之一,对沿海形势,海防要冲之地,驻兵之多寡,无不详尽备载,在现存各明代海防图中,恐无有如此准确详明者,故欲研究明初三朝之沿海防务,是图确具有极重要价值焉。亦更足证明非谙军务及海防者,不能绘制本图耳。
    本图之后半部,其南洋及印度洋各国,包有三佛齐帝国崩溃后,原有属领之麻六甲、苏门答腊、锡兰等小国。印度洋西岸,沿阿剌伯海,至波斯湾口诸国,其记载亦特别详尽。盖因自爪哇击溃三佛齐帝国后,仅统属其首都所在地,其余原属各国,各自分立,成为散乱状态,而郑和奉命出使,目的在开辟海上交通,与印度、波斯湾、阿刺伯各国,媾成海上联盟,对雄据葱岭以西,中央亚细亚,兼有印度伊儿汗国、钦察汗国一部,且有向东侵明之帖木儿汗帝国,采取半月之外围攻势,一旦该国攻明,图收挟击之效。故而郑和悉心经营之,因之纪录亦详。其非洲东岸,为其次要,除木骨都束外,仅见图而不见航线。
    本图又因航路为主,各国地势为附,故自图中所见者,仅为各国海岸之侧面且如山水画,不若现代航海图利用平面方式,可直接检视所经诸国全部地域,但自本图中亦可衡量之,先将其中航线依起航地,罗针方位,航行距离等,重新描绘于今之平面海图上,即能显示无误。此一航线,自南京开始,东出长江,复沿长江而南,经海南岛而达越南,由越南再南航至泰国、婆罗洲、爪哇、马来亚、及苏门答腊;复自苏门答腊人印度洋,经缅甸、印度半岛、锡兰岛、波斯湾、阿剌伯半岛、红海湾、而至非洲东岸。故自平面海图中检视其所经之海面,约包有我国南部,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及印度洋全部。
    自新描绘于平面海图之航线观之,其体貌恰似英文第二十一字母 V字,其顶点位于马来亚之尖端,与爪哇北岸之中部。盖自南京出长江后,罗针方向大部偏向西南,及过马来亚半岛尖端,或爪哇北岸之后,罗针方向复大部偏向西北,直至波斯湾而止。再以此平面海图与原图对照,原图航线为横亘直线,故马来亚半岛之东西两岸,被分裂成同一直线之海岸,反之在爪哇岛,其北岸形如一直线,而原图中已被折叠成倒 A字形之东西两岸,又V字航线之左半,几全部归人印度洋,故在印度洋以内之各支线,亦形成由东而西之横亘状态,至于印度洋本身,其地势则若英文第十三字母M字,在原图中则已改变成M形,诸种情形皆由原图作法,并无南北东西四方位,仅依据航线本身,前后左右及远近大小以定其位置使然也。
    《武备志》是图,因系刻本,显示图形粗劣,初视之,易生模糊杂乱之感,若细心研读,详考其中注录,则语意朴实,前后分明,无甚误失,盖由航线上,标注针位及航行指南,借以分别图中之方位,且航线附近诸国地势与岛屿沙洲,皆能依赖其说明,以判别其位置,航行时亦可据之稽考航进之状况也。此种作图法,其所表示之图形,皆随航线之位置而定,故以关系位置法名之,在我国古代海图中,如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元《海道绎》,明《筹海图篇》,清《海图闻见录》等,皆类似之,所不同者,上述诸图全凭其经验或想像,随意记之,藉知某地之约略位置,而本图则不然也,虽于尺幅之内,其图示各点,皆能符合实用,又以航线为主,辅以针位及航行指南,然后即确知各地在航线上之某一位置耳。
    本图非仅利用关系位置收录大海洋于尺幅之内,且利用山水画之透视法将诸国海岸侧面图形,按航行之前后程序加以描绘,使本图于航海实用外,可供常人认识海岸情势,尤其重要者,于接近航路处,描绘特详,一若今航行术使用各重要地区之放大海图,其不重要或不常见者,多加以收缩或简略之,一若今航行术使用之总图。故本图既可视为航海图,亦可视作山水地志图。本图除纪录诸国名与地名外,尚有特殊物之标注,如桥梁:载于国内部分图内,尤以皇城附近为最多。河流:各国沿岸均有之,因航迹未到,多作收缩描绘。山岳:此等图形多在陆岸之内,可供航行时方向目标用。树木:多见于名胜之地,如皇城之钟山,锡兰佛寺等处。岛屿:皆为航行针路之重要者。平州:皆为航行针路之重要者。城墙:如皇城是。寺庙:全图载之甚多。城市框:主要之城市或国名均加以框之。沙滩:露出海面而又与航行有关者,皆标注之。巡司:明代之民兵守望哨及检查哨。危险区:礁石沙滩杂乱之海域。宝塔:全图载绘甚多,塔高人云,可作航行方向之指标,宋方信孺南海百咏“番塔”条曰:“半天缥缈认飞,一柱轮困几十围,绝顶五更铃共语,金鸡风转片帆归。”官厂:官办之船厂,供修造船舰,储藏器材与补给物品用。王城:国王宫廷之所在地。千户所:考明制千户为世官九等之一,皆有袭职。千户所者,为驻守海军之一单元,统兵约千余。其指挥所亦然也。过洋牵星图;海图后附过洋牵星图四幅;第一图自南印度往波斯湾口,第二图自锡兰岛回苏门答剌,第三图自苏门答剌往锡岛,第四图自波斯湾口到南印度。所谓“过洋”者,即航过大洋之意也。

    五、郑和航海图对中西交通、地理学与航海学之贡献

    考中西文化之交流,启始甚早,而成效显著者,当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西元前122年),张骞之使西域,彼经匈奴西境,至大宛与乌孙,欲结盟以拒匈奴强敌,而间接则开辟亚欧间之交通。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再使西域,都护西域三十有六国。又派甘英西使大秦(当时罗马),虽阻于安息,但已至地中海之滨,更直接打开亚欧之交通。三国之际,吴从事朱应、郎中康泰,奉吕岱之命,南宣国化,沿林邑(安南)、经扶南(柬埔寨)、林阳(泰国),渡金边大湾(暹罗湾),沿乌文国(马来亚)而北上,达恒河口南下,至斯调洲(锡兰岛)而还,著有《扶南异物志》及《扶南传》两书,备述所见文物,开中国与南洋交通之先河(见日人驹井义《明之所谓孙权之南方遣使》一文)。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至义熙十年(414年),法显求经于中、南两印度及狮子国(锡兰岛),并白海上航归,著有《佛国记》一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至十九年(645年)间,有玄奘者,西逾葱岭,经西突厥,往印度求经,自帕米尔高原而南,越大雪山,又北印度,而中印度,至东印度、南印度,转西印度,最后复由葱岭而归国。除翻译佛经外,并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详记所历诸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为中国遍游五印度之第一人。法显玄奘两度人印,打开中国印度文化之交流。元太祖西征后,欧人受到东方文化之直接影响,从耶律楚材之《西游录》,长春真人之《西游记》与意大利人马哥孛罗之《游记》均可求得例证,且增长中国人地理学之知识。国人地理知识固然增加,然多限陆地者,其海洋知识仍未超过唐宋时期者,但至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后,国人对海洋知识有新之发展,即人至划时代时期,尤其是郑和之《万里航海图》,缄位篇(见海图之标注),与随郑和出使之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诸书,更是无可评价之海洋学、地理学与航海学知识。中国地理之发展,历代虽可寻出典型著作,代表其一时代中国之地理学知识,如最古之《山海经》,周之《穆天子传》,汉之《史记・大宛传》,晋之法显《佛国记》,唐之玄奘《大唐西域记》,宋之赵汝适《诸番志》,周去非之《岭外代答记》,元之汪大渊《岛夷志略》,明末清初之程百二《方舆胜略》,潘光祖之《舆图备考),徐继畲之《瀛环志略》等书,但郑和时代之航海图与诸书,仍具有特殊贡献且非他书所能及者。兹再比较分析之,当更见明显也。
    考《山海经》充满神话,甚难征信,《穆天子传》虽较进步,仍属半神半实之间,《大宛传》则详于中央亚细亚至西亚地理,《佛国记》则增长中国人对印度洋、南洋之知识,《大唐西域记》详载葱岭以西及印度地理,《岛夷志略》总括唐宋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对南洋,印度洋之地理,而郑和之航海图则是中国地理学上,关于海洋地理之世界地图,亦是我国航海史上最珍贵之文献,增加中国对阿刺伯、红海、印度洋与非洲东岸地理知识。而其他诸书始终未超越波斯湾,故而,则郑和航海图使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确是百尺竿头又进一步矣,亦使我国在地理学界放一异彩。其后,明英宗天顺间(1457至1464年)之《大明一统志》,嘉靖间(西元1522年至1566年)之郑晓《皇明四夷考》,黄省曾之《西洋朝贡典录》,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张燮之《东西洋考》诸书,仍未能超越郑和航海图之范围,所附诸图亦未及郑和航海图之精确实用。中国悠久文化,西方科学之文明,多遵循该一航线彼此交流,是故郑和航海图于中西交通上,世界地理学上、海洋学上,我国地理学上与航海史上,确有不可抹杀且值得吾人所自豪之价值者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