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3|回復: 0

[古代科技] 郑和航海的终极点――比剌及孙剌考(4)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9-7 1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科技日报
三、“层摇罗”


     至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曾还至东非的汪大渊所撰《岛夷志略》载:
    层摇罗国居大食之西南,崖无林,地多淳,田瘠Y少,故多种薯以代粮食。每每贩于其地者,若有谷米与之交易,其利甚薄。气候不齐,俗古直。男女挽发,穿无缝短裙。民事纲罟,取禽兽为食。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有酋长。地产红檀、紫蔗、象齿、龙涎、生金、鸭嘴胆\。贸易之货,用牙箱、花银、五色段之属。[41]
    此处“摇”似为“拔”之误,系Zanjibar的讹音。到了明代,对这一带以其最南端的“比剌”和“孙剌”加以称呼。它们在阿拉伯史料中每每出现的“僧o人的索发拉”,“僧o人海岸的索发拉”和“僧o人的索发拉”的范围内。
    极其令人兴奋的是,葡萄牙史料中居然有关于中国式帆船在此二地行踪的资讯。
    意大利佛罗伦萨图书馆利卡迪诺第1910号钞件中有一封题为《一封新近来自葡萄牙的信》的注释。该信乃1506年1月10日[42]写自莫桑比克[43]的信件[44]其作者生平不详,但从内容来看,是一个随葡萄牙人船队活动的意大利人。他所搭乘的船队由阿尔梅达(D.Francisco d。Almeida)指挥,于1505年3月离开里斯本。抵达莫桑比克岛后,因错过了前往印度的季风,滞留当地等待。在此之前,船队中由佩雷拉(Rui Dias Pereira)指挥的圣若尔热(Sao Jorge)号大船曾于1505年7月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岸停靠,遇到了一条当地称为阿尔马蒂亚(almadia)[45]的桨船,将其中两个船员带到了莫桑比克岛,并向他们详细了解了马达加斯加岛的情况:
    那些黑人[46]还说,从那里[47]有像我们这样的大船航行至此。[48]这些大船有栓桨,船上的人像我们一样白。每隔两年,就有二三艘这样的大船航行到那里。然而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人的船,估计非那些将丁香贩到印度来贩卖的那几代人的中国式帆船(Ciunchi)莫属。从未搞清楚丁香是在什么地方出产的,只知道是由这些中国式帆船贩运来,然后在他们的海面上垄断它的交易。
    我们的船长觉得此事非常重大,既然赶不上风候航行至印度,于是率领10艘帆船(都是些最小的船,其中最大的才载重300桶)去发现距此200里格的圣老伦索(S.Lourenco)岛。后来证实这些黑人所说的一切属实。此地比印度还要富庶。我敢肯定,凡是上述黑人说到的东西这里都可以遇到,因为他们说出了它们的生长方式,生K是种植的,有丁香,还有一种产如同安息香般的肉W蔻的树。那里边上的一个地方,有一种树产安息香。既然叙述了所有的生长方式,那么一定属实。我们拿出胡椒给他们看,还拿其他东西给他们看。如果当地有的话,他们肯定认得出来。他们――认了出来。他们还说,有像我们的大船一样的大船(nave grande)航行到那里。船上的人是像我们一样的白人,穿用衣服。非中国式帆船这代人莫属。[49]
    早在1942年就有人提出郑和曾抵达马达加斯加岛[50],此信为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新的参考。
    马达加斯加岛一带的船只种类主要是阿尔马蒂亚船,因此两个船员十分明确地说,有像葡萄牙人的船那样的大船曾航行至马达加斯加岛。此处所言大船,应指中国式帆船。
    他们肯定说,船员的肤色同葡萄牙人一样白。马来人、印支人及印度人肤色褐黑,只有后来被欧洲人称为黄种人的华人皮肤颜色与欧洲人最近,因而可以判断是华人。
    从航行的时间间隔来分析,“每隔两年”大致是郑和舰队往返西洋的频率。此信告诉我们郑和船队分腙到非洲的船队仅有二三艘,其主要经济活动是丁香贸易,而且垄断了当地市场。因而可以推断,郑和船队除了携带中国货物到达东非贸易当地土产外,也将从南洋获得的商品运销印度洋,遍及印度沿海及西印度洋的东非。这为研究下西洋的普通贸易性质提供了依据。
    下西洋停止后几十年,丁香贸易落人印度人手中。达伽马船队的航行志记载了在麻林地[51]”见到从事丁香及胡椒贸易的印度(景教)基督徒。[52]
    葡萄牙人当时尚未直接接触华人,然而“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的船,估计非那些将丁香贩到印度来贩卖的那几代人的中国式帆船莫属”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葡萄牙人不仅从两个船员处探听了关于中国式帆船及贸易的情况,还专门派人前往马达加斯加岛实地核实,证实了“有像我们的大船一样的大船航行到那里。船上的人是像我们一样的白人,穿用衣服”。[53]
    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牙人根据在莫桑比克岛得到的情报作出的判断是“非那些将丁香贩到印度来贩卖的那几代人的中国式帆船莫属”,而在马达加斯加岛核实后则使用了“这代人”。如果以27年为一代的话,郑和船队下西洋的28年,大致是一代。考虑到郑和船队可能从第三次(1409―1411年)下西洋起抵达东非,那么时间在一代之内。因此,葡萄牙人在马达加斯加岛核实的情况大致不错。
    上述消息传到葡萄牙后,引起了王室的极大注意,于是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D.ManuelI)在1508年2月13日给接着来东方的葡萄牙舰队司令塞格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下达了了解马达加斯加岛及华人情况的正式指令。关于华人的部分如下:
    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的情况,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满剌加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的船每年来多少艘?他们的船只的形状和大小如何?他们是否在来的当年就回国?他们在满剌加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们是富商吗?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还有其他一切有关他们的情况。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是否有不遵奉他们的法律和信仰的摩尔人或其他任何民族和他们一道居住?还有,倘若他们不是基督徒,那么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54]
    当时欧洲仍不知马可波罗笔下的“震旦”便是中国。这一系列问题,足以反映了葡萄牙王室对中国的浓厚兴趣。这个指令,也标志着葡萄牙对华政策的肇始。
    塞格拉的船队于1509年驶抵满刺加后,马上展开与在当地经商华人的交往。华人运销满剌加的主要货物为麝香、丝绸、樟脑、大黄等,以换取胡椒和丁香。[55]华商一般趁三四月的季风前来满剌加,于五六月又赶风返回中国。葡萄牙人千方百计向华人打探中国的情况,企图挤入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网中。他的舰队在满剌加逗留了数月,后因无法补充给养而撤退,但与华人进行了初步接触。
    总而言之,“比剌”是"Bilad.al-Sufala’’中“Bilad’’的对音,实指莫桑比克岛。“孙剌”是"Sfflan"浅滩的对音,代指“索发拉”。它们是郑和下西洋的极点。[56]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