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7|回復: 0

[汉语教育] 关于创作近体诗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09-5-31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汉语研究网
很多人写近体诗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讲究颇多。我们搞古代汉语的人,因为明白这个,反而不敢下笔,怕贻笑大方。倒不如不讲究诗律的能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情感灵动起来。虽然也想抛弃这些做诗的程式,但终究是怕对不起专业所学,索性就创作古体,以这种形式挣脱那些创作中的手铐脚镣。《诗经》以来,到南北朝的庾信,这期间的诗歌,都被看作是古体。这期间有乐府诗,但到了唐代,一些大诗人如李白、王维连乐府诗也格律化创作了。


    其实古体诗更适合今人学习创造。不管近体诗创作的多么符合诗律,诗韵也好,四声也好,平仄对仗也好,无一不合乎规范,终究束缚人的灵感,大有搜肠刮肚的苦处。反而作贱了那灵感,浪费了情绪。诗韵的问题,虽说可以用邻韵,毕竟不能以今天的韵做标准。而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是现代汉语的划分,古人不是。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在汉语语音的发展史上,有“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的过程,“平分阴阳”是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不影响近体诗的平仄。而“入派三声”则是将入声字分入平上去三声之中,着实为写诗添了乱。分入上声和去声的倒还好,分入平声的,今天不懂得音韵学的人就要死记硬背了。现代汉语里“国”、“白”、“足”等都是平声,但在古汉语中却是入声字,诗歌中,是仄。四声的妙处就在于声调错落有致,富有乐感。平声高平,没有升降,上去入三声发音则有升降,按照近体诗创作的要求杂合起来就成了动听的诗句了,所以,四声是不能不讲究的。明白了四声,也就会明白平仄的问题,明白了平仄,也就明白所谓是“黏”和“对”。五言绝句的平仄谱是基础,七言绝句和律诗的平仄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当然不是随便的了,规律就是“黏”和“对”。律诗的一联中要讲究“对”,即上联和下联的平仄要相对。而两联之间,上一联的末句和下一联的首句之间要讲究“黏”,即平仄要相同。懂得这些后,才可以进一步学习律诗中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怎样解决“孤平”、“三平调”以及“拗句”的问题。至于对仗,比较容易,不说。


    这些诗词格律的常识,都可以在语言学家的著作里找到。王力先生就有一本小册子《诗词格律》,讲述的系统明白。书店里不难买到。


    古体诗的创作受到的束缚要少得多,但是并非没有束缚。比如用韵,古体诗可以压仄声韵,但不同的仄声韵,如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同类韵中可以压邻韵,比如入声韵的屋和沃二韵就可以压韵。去声韵的御和遇二韵也可以压韵。这些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难记。我学生时代曾经背过古汉语的音韵学知识,声类和韵部,但总是要比其他知识遗忘得快,做诗又不便现查,所以就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了。


    近体诗创作是一门不小的学问,想学透一是要有恒心,不以音韵为枯燥。其二,要善于锤炼字句,这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除了重点阅读和体会****的诗作外,其他朝代的优秀作品也要精读,借鉴古人的语言风格,写出来的东西才不至于有生涩之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还是比较支持喜欢古代诗词的人投入创作实践当中去,只是不要因为能创作出一些形似的东西就飘飘然就好。很多能写出一些“古诗”的人都有一种狂放的性格,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意思。其实他们的诗作是不能用近体诗的程式去衡量的,因为除读起来压韵外,别无可取之处。沉下心来学习和创作,才能浑然天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