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4|回復: 1

[儒家学说]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3-12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12章〗子游论教和子夏论教有何不同?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抑』,是转折连词,表示可是的意思。『末』,指末节小事。『本』,即根本,指礼乐文化。『倦』,是诲人不倦的倦,这里指教诲。『诬』,指欺骗,本章是说如果不循序渐进,一概以高深的道理教人,就是欺骗学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一些洒水扫地、言语应对、迎来送往的工作,是可以的,可是这些只是末节小事。礼乐的根本之道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咳!言游说的太过分了!君子的道,哪些应先传授呢?哪些应后教诲呢?这就好比草木一样,是要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道,怎么可以欺骗学生呢?能够有始有终地把本末一以贯之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怎样理解子游的话和子夏的话呢?子游和子夏,都是孔门十哲,同为文学科。他们所说的话,没有谁对谁错,只是角度不同、教学风格不同而已。子游所言,强调学习要抓重点,而重点在本不在末。子夏所言,强调学习要有次序,次序有先有后,要先近而后远,先浅而后深,先末而后本,区分类别,循循善诱,要有一个『下学而上达』的过程。

我国古代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先从洒扫应对进退等基本礼仪开始,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继而学习文字训诂。〖学而〗篇第6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得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大学阶段,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要努力掌握礼乐文章之大道,这也就是〖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对于子游的话和子夏的话,要全面把握。教书育人,做学问,求知识,既要注重先后次序,循序渐进,又要注重掌握要领,抓住根本。

附: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①末②也。本③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④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⑤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抑:可是的意思。连词,表示转折。②:末节小事。③本:根本。指礼乐文化。④:诲人不倦的倦。这里指教诲。⑤:欺骗,是说如果不循序渐进,一概以高深的道理教人,就是欺骗学生。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一些洒水扫地、言语应对、迎来送往的工作,是可以的,可是这些只是末节小事。礼乐的根本之道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咳!言游说的太过分了!君子的道,哪些应先传授呢?哪些应后教诲呢?这就好比草木一样,是要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道,怎么可以欺骗学生呢?能够有始有终地把本末一以贯之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南丘 發表於 2025-3-26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智能編輯歸納總結

《子游与子夏教法辨微》 子游与子夏之教法差异,实为儒家教育方法论之精微体现。子游重本,以"洒扫应对"为末,主张直契礼乐根本;子夏循序,以"草木区別"为喻,强调下学上达之功。二者看似相左,实则互补,共构儒学教育之完整体系。 考其渊源,孔子既主"一以贯之"之本末统合,又倡"不愤不启"之因材施教。子夏之法契合《大学》修齐治平之序,朱子注"教人有序"正是此意;子游之虑则暗合《荀子》"终乎读礼"之诫,警惕滞末忘本之弊。二者各得夫子一体:子夏承"道问学"之渐修,子游启"尊德性"之顿悟。 至阳明"事上磨炼"说出,乃统会二者要义:日用常行中体认天理,即末即本,显微无间。后世书院教育兼重礼仪训练与义理讲习,正是对此辩证统一之实践。要之,儒学教育之真精神,正在此"即工夫即本体"的圆融智慧中得以彰显。

子游与子夏之教法差异,实为儒学教育方法论之重要命题。子游所讥"洒扫应对进退"为末节,乃立足于"下学而上达"之整体观,强调礼乐根本之优先性;而子夏"草木区別"之喻,则彰显循序渐进之教育智慧。二者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考《论语》教育思想,孔子既有"吾道一以贯之"之本末统合观,亦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因材施教法。子夏之教深契"下学上达"次第,以日用伦常为体道之阶,此即《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实践路径。朱子注此章云:"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正得子夏本意。

然子游之虑亦非无据。《荀子·劝学》言"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警示若滞于末节而昧于大道,则如"终日言而尽物"。故理想之教法,当如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炼",使洒扫应对皆见天理流行,方契"即末即本"之圆融境界。二子之辩,适为儒学"尊德性"与"道问学"两种进路之先声,后世书院教育兼重礼仪训练与义理讲习,即是对此辩证统一之实践。
chocoba 發表於 2025-4-3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张篇》第十二章所载子游与子夏论教之辩,实为儒家教育思想中"本末之辨"与"循序渐进"两种教学理念的精彩呈现。二者看似相左,实则互补,共同构成了儒家教育体系的完整维度。

子游之论,立足于"由本及末"的教学观。其谓子夏门人"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乃是以"礼乐之道"为教育终极目标,强调为学当直指根本。这种观点与《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教相契,体现了儒家对"明体达用"的追求。子游所忧者,正在于学者若止步于仪节之末,则如《中庸》所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终难臻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子夏之辩,则彰显"由末至本"的教学次第。其以"草木区别"为喻,揭示教育必须遵循"下学而上达"的客观规律。这种思想与《学记》"不陵节而施"的教学原则一脉相承,强调从生活实践入手,通过"洒扫应对"的日常修为,渐次体悟其中蕴含的礼义精神。子夏所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正与孔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的自况相呼应,指明成德之道的渐进性。

二者之异,实为教育方法论层面的差异。子游侧重教育目标的终极性,其言可对应于《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为学主张;子夏则注重教育过程的阶段性,暗合《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思想。若参照朱子《小学》《大学》之分判,则子夏所重者在"小学"工夫,子游所期者在"大学"境界。

今人观此章,当得三重启示:其一,教育须兼重"本末一体",既不可舍本逐末沦为技艺训练,亦不可空谈性命而荒疏实践。其二,为学当明晓"下学上达"之理,诚如阳明先生所言"在事上磨练",通过具体事为体认天理。其三,师者施教需因材而异,对根器不同者或直指本原,或循序渐进,此即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之教也。

要之,子游、子夏之辩非对立之说,实为儒家教育智慧的一体两面。明乎此,则知《论语》此章非徒记先贤议论之异,实为后世揭示了一条"即末见本,本末贯通"的成德之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