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8|回復: 0

[汉语词典] 中国为何把"春风"叫"东风"?季风气候使然(2)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1-9-22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我们知道季风是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大海由于热惰性的缘故,升温较慢,此时与大陆比,海洋上的气压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之际,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明显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  

  我们知道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因此春天季风从东面或东南来,秋天季风从西面或西南来,因此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把西风叫秋风。  


  仅仅这样说,还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其实中国人这样说,还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有一个叙述者的位置的问题。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  


  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西南地区而言,季风不是从太平洋吹来,而是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是东风或东南风了,而是西风或西南风了。  


  对于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和伊犁地区,春风是从北或西面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应是北风和西北风。  


  另外季风是有界限的,东南季风只是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就吹不动了,因此此线以西,春风与东无关。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话语权。  


  但是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因此中国人说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  


  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一个区域叫南方还是叫北方,这是一个视角问题。中国人的南方、北方是以中原为观察的位置。如果从华南的位置看,就不是这样的方位了,从新疆和东北看也是如此。  


  还有南山、北山的问题,完全是一个观察者的位置问题,比如秦岭对于西安人来说是南山,但是对于汉中、安康等秦岭以南汉中盆地的人而言则是北山。一个山被称为南山还是北山出现在流行的话语里,取决于话语权。  


  河流向何处流,也反映了词语中的地理意识,反映了谁说了算的问题。中国的几条大河都是向东流,比如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钱塘江等,但是西北的一些河流并不向东流,如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天山深处的伊犁河,河西走廊的疏勒河都是向西流,还有西南横断山区的几条大河澜沧江、怒江等都是向南流。  


  但是中国说起河流的流向来,好像“大河向东流”是天经地义似的。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曲“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就透露了中国人内心的秘密。天上的星星朝北斗是有天文学中规律制约的,大河向东流却不是地理学的规律使然,但中国人认为这二者是等价的,是一回事。尤其有趣的是,中国人碰到向西流的河流,干脆称之为“倒淌河”。去青海湖的路上,一过日月山,会碰到一条向西流的河流,导游会给你介绍说这是倒淌河。怎么向西流就成了“倒淌”?被称为“倒淌河”的河流在中国还有一些。仅我所知,辽河在民间也被称为“倒淌河”,因为东辽河向西流,辽河主流向西南入海;此外,四川泸州有一条向西流的河叫做“倒流河”。  


  我曾读过一首民歌,说的是爱情的忠贞决绝。其他的记不清了,只记得其中一句说,要断除非“秤砣浮起水向西”。只有水向西,情断才可原谅,可见国人对“水向东”信任之深。  


  不仅西北地区如此,也不仅百姓如此认识,就连大知识分子也是如此。我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 《袁家渴记》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注释中是这样说的:“反流,指水自东向西流,因为它与一般的流向相反。 ”  


  由河流想到了节气。  


  中国流行二十四节气,在日历和月历牌上都印有“立春”,“惊蛰”,“寒露”,“小寒”,“大寒”等字样;但说实在的,这只是黄河中下游,也就是中原一带的气候和节气,在珠江流域,在两广和闽浙一带就不灵了,到了新疆和西藏,还有东北也对不上碴。由此也看出了黄河流域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单之蔷(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