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5|回復: 0

[汉语词典] 古汉语假设连词“使”的来源及虚化过程(1)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1-6-16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现代汉语中的“使”主要以动词身份出现,但在古汉语中,“使”还是一个较常用的假设连词,其使用时期从上古一直贯穿到近代。“使”在古汉语中可充当假设连词,这在学术界并没有疑义,相关的著作、辞书或论文对其作假设连词也多有提及,但鲜见从语法史的角度对其来源及虚化过程的讨论。本文拟通过对汉语语料的分析,探讨假设连词“使”形成的语法化过程。
  
  一、 使令动词“使”
  
  动词“使”可作为唯一的谓词出现在句子中,除此之外它还经常出现在兼语式中。“使”出现在兼语式中,通常占据“V1”的位置,如下面这个例句:
  (1)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左传•隐公四年》)
  “V1”位置为“使”的兼语句的线性格式描写为:NP1+使+NP2+VP2,其中“NP1”是兼语句的主语,“NP2”为兼语,兼语句中处于“V1”位置的“使”为“使令动词”。笔者以战国前和战国初期的语料为分析对象,概括得出兼语式中的“使”按语义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使”表命令、派遣义
  整个句子表示NP1命令、派遣NP2做某事。此类兼语句为“命令式兼语句”。
  “使”在《说文解字》中被解为:“伶也。”桂馥在《说文解字义证》中认为“使”“通作令”。《广韵》也将“使”释为“役也,令也”。这些学者对“使”本义的认知基本一致,“使”的本义是“命令、派遣”,其词性是动词。
  (2)使二人举觯于宾介,洗,升实觯。(《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3)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语•周语上》)
  (4)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5)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左传•桓公五年》)
  (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命令式兼语句中的“NP1”和“NP2”一般是指人的名代词,有的例句是完整的“NP1+使+NP2+VP2”形式,如例(5);有的例句“NP1”省略或“NP2”省略,如例(2);有的例句甚至“NP1”和“NP2”都不出现在“使”的前后,如例(4)。但这些被省略的“NP1”或“NP2”其所具体指代的人物很容易通过语境推知。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整个兼语句表示“NP1”使令“NP2”施行了某种动作行为,“使”与兼语之间形成“动作―受事”的关系,兼语的行为并非来自兼语的意愿,而是来自“NP1”的意愿。“NP1”既是“VP1”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直接施事,又是“VP2”的间接施事。
  (二)“使”表致使义
  整个句子表示NP1致使NP2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新的结果或状态。此类兼语句为“致使式兼语句”。
  (7)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诗经•郑风•狡童》)
  (8)上天将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左传•僖公十五年》)
  (9)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0)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场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国语•鲁语上》)
  在“致使式兼语句”中“NP1”是致使“VP2”产生的原因。句中“NP1”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主语,表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或者表事件,也可由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充当主语,表事件。
  “使”的“致使”义是由本义――“命令”引申而来的。在命令式兼语句中,“NP1”和“VP2”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例(5)“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宰渠伯纠来聘”是因为“天王使”。在兼语句中,“使”从“命令”义又进一步抽象、虚化出“致使”义。
  (三)“使”表容许、任凭义
  整个句子表示容任某人做某事或某种情况的发生或存在。这类兼语句为“容任式兼语句”。
  (11)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左传•庄公十六年》)
  (12)使(赤狄)疾其民,以盈共贯。(《左传•宣公六年》)
  (13)将使鳖长而后食之。(《国语•鲁语下》)
  (14)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W,其事易。(《国语•齐语》)
  (15)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为方便称说,笔者将出现在命令式兼语句中的“使”称为“使A”,将致使式兼语句中的“使”称为“使B”,将容任式兼语句中的“使”称为“使C”。
  
  二、“使”语义的虚化
  
  连词“使”由动词直接虚化而来。通常认为,动词是典型的实词,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而连词则是典型的虚词,仅有语法意义。跨度如此大的两类词的直接转化,看似突兀,实则不然,其整个演变过程是渐进、连贯的。根据原型理论,动词内部也有典型动词与非典型动词的区别,非典型动词的动词义较虚、动作性较强,具备了虚化为虚词的语义基础。动词“使”有三个分身:使A、使B、使C,分别代表实在的动词义、较虚的动词义、更虚的动词义。意义已较虚的非典型动词“使C”成为连词“使”的前身。
  (一)“使”意义虚化的句法条件
  从“命令义”到“致使义”再到“容任义”,使令动词“使”的语义经历了一系列的虚化过程,这种语义层面的抽象、虚化也需要一定的句法环境,“使”语义不断虚化与兼语式关系密切。高增霞曾在《从语法化角度看动词直接作状语》一文中说过:“连动式作为一种复杂的谓语的形式,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单动方向发展的历史变化倾向。”[1]实际上,这种倾向也同样体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谓语结构,它有两个谓词,从历时角度看,它也存在单动方向发展的倾向。如被动标记“叫”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而使这一虚化得以实现的句法环境就是“叫”频繁地出现在兼语式中,然后动词意义被逐渐弱化。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