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方教育 3.与语义特征有关的语法现象分析
3.1动词不能在“在+V”“V+着”两种语法槽中出现。
时间副词“在”和时态助词“着”是句子的情状[+持续]的语法标志。时间副词“在”表示动作的持续,时态助词“着”有两个,“着[,1]”表动作的持续,“着[,2]”表状态的持续。“在”、“着[,1]”与“把”字句动作[-持续][+完成]的语义相违的,因此,“把”字句的动词不能出现在这两种格式槽里是必然的。“着[,2]”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中,但它并不表示动作进行的持续,而是表示作为动作行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持续,如:
他把门开着。
这句的深层结构是:他开门、门开着,“着”是表示门开着这个状态的。
另外,“你把信带着”,句中的“着”不是时态助词。已有学者指出:句末“着”,北京话都念[.zhao],往往弱化为[tseu],与时态助词“着”的读音不同,后者念(.zhao),甚至可弱化为[ts]。(马希文,1987)“你把信带着”,并不是“你正带着信”的转换形式,而是“你把信带上”的意思。这里的“着”还有一定的“附着”的实义。
3.2时态助词多用表[完成]的“了”。
与“把”字句的[-持续][+完成]语义有关,时态助词多用表[完成]的“了”,用时态助词“了”的句子,只要动词语义符合把字句的特征,并且“了”表完成时态的一般都能转化为“把”字句,“了”表示实现时态的,似乎不好转换。下面我们试着把龚千先生在《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示系统》(龚千炎1991)一文中所举的7个“了[,1]”[完成],2个“了[,1]”[实现]的例子转化为“把”字句,其中“了[,1]”[完成]都可以转换,“了[,1]”[实现]都不能转换。
(1)我请她坐在沙发上,为他倒了一杯茶→把一杯茶倒好了。
(2)他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没有回应我→把我看了一眼。
(3)我想了很长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想了很长时间。
(4)那灵魂就化成了黄昏里朦胧的灯火→把那灵魂化成了黄昏里朦胧的灯火。
(5)这家商场近来扩大了营业范围→把营业范围扩大了。
(6)……沙埋了的古战场……→沙把古战场埋了。
(7)我找到了这座破旧的小楼→把这座破旧的小楼找到了。
(8)“你娃娃输得起不?”黄耀祖瞪了眼喝道→把眼瞪了喝道。 ×
(9)沉重的雾岚使草天衔接处异常迫近了我→把我迫近了。 ×
以上(1)-(7)例“了”表完成时态,都能转化为“把”字句,(8)(9)2例“了”表实现时态,不能转为“把”字句。
3.3提问形式不用V不V,而在“把”字前加“是不是”、“要不要”。
(1)老师,是不是把奖状贴在墙上?
(2)老师,要不要把奖状贴在墙上?
(3)老师,把奖状贴不贴在墙上?×
前(1)(2)例成立,(3)例不成立。
不用V不V格式,这与“把”字句[+完成][+成就]语义有关。“把”字句都由一个动作同指示该动作结果的行为状态结合而成,那么,如果否定了动作,就不会出现作为动作结果的状态。因此“把”字句的否定,不能只否定动词,否定词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而要用在“把”字前。例如:
(1)美国这么多汽车,几乎平均人手一辆,都要像中国那么冒黑烟,还不把月亮都给熏黑了,可走在街上硬是闻不到多少汽油味儿。(向远方《在美行车》人民文学1993.8)
(2)他没有把车停到房东给他划定的停车点上,而是停在了别人的上边。(同上)
否定词“不”,“没有”都不跟动词连用,用在了“把”字前,这样,否定词并不只否定动作行为,而是否定了动作行为以及结果整体。
3.4谓语动词光杆时用重叠表示短暂义。
“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不能光杆,一般都需有连带成分。谓语动词光杆时,需要重叠,有时中间可以插个“一”字。
(1)你们把东西拾掇拾掇。
(2)快把房间打扫打扫。
(3)吃过了饭,请把书包理一理。
光杆动词在“把”字句中需用重叠形式,这正是“把”字句动词的[+持续]语义特征与句子情状[-持续]语义特征对立统一的结果,是受“把”字句情状[-持续]语义制约的具体反映。动词重叠表示短暂的语法意义,可满足句子情状[-持续]的语义特征。
3.5动量词语多用“一下”、“一顿”,做状语时,只用“一”字。
(1)铁锁把腰一挺,头一扬,说起他在太原时代的事情来。(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2)随意点上几样菜,吃完后把碗一推就走,月底了,食堂给统一结帐。(沈国凡《攀枝花钢城赋》人民文学1993.8期)
(3)她对张春林嫣然一笑,把车上的反光镜调整了一下角度。(向远方《在美行车》)
(4)攀钢代表发现韩国做样时,只把钢材的表面磨了一下。(沈国凡《攀枝花钢城赋》)
(5)他把小偷教训了一顿。
动量词多用“一下”“一顿”“一”等等,也是受[-持续][+完成]的语义制约的结果。
3.6时量短语“不能直接加在V前。
试比较:
A[,1]:两幅画多年来一直挂在这面墙上。
A[,2]:把两幅画多年来一直挂在这面墙上。 ×
句子语义的[-持续]性,与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量有矛盾。时量短语可以加在“把”字前。这时,时量短语限制的是整个“把”字结构,而并不仅仅是动词。例(3)“整整三个月”并非指老王“关”这个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而是指“儿子关在家里”这个状态持续的时间。
(1)他天天把这两句话挂在嘴上。
(2)他一会儿就把饭做好了。
(3)老王整整三个月把儿子关在家里。
3.7“量时短语+了”用在动词后不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只表示作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持续时间。
(1)把围墙加高一年多了。
(2)把马路展宽好几年了。
(3)把书弄坏很长时间了。
(4)把饭烧熟半天了。
(5)把敌人赶走三年了。
(6)把树枝折断五天了。
上例句子中时量短语计量的都不表示动作进行的持续时间,只表示作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持续时间。时量短语的计时起点从动作行为的终结点算起。“把围墙加高一年多了。”加高围墙的动作行为是在一年多前结束的,“一年多”是指动作行为所致使的结果高这个状态的持续时间。有些句子在非“把”字句里有歧义,时量短语既可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又可以表示动作结束了多长时间。例如:
还没有看完? A
书看了三天了 { 早就忘了。 B
还在卖? A
菜卖了三天了 { 还想它干什么? B
还没有看完? A[,1]×
把书看了三天了 { 早就忘了。 B[,1]
还在卖? A[,1]×
把菜卖了三天了 { 还想它干什么。 B[,1]
非把字句的A句,动作还没有结束,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间是动作的持续时间。B句动作已结束,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间是动作结束后经历了多长时间。但是把它们转换成“把”字句后,时量短语表示动作持续的A句不能成立,B句能成立。这显然也是受了“把”字句情状[-持续]语义的制约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