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7|回复: 0

[汉语词典] “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10)

[复制链接]
偷月 发表于 2010-11-3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汉学网
附注:


    ①这里指合音字,北京话比较少见。历史上曾有相当数量的合音字。方言中的变音(包括变声、变韵、变调)很多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合音的范围。
    ②代表单音节化的儿化。
    ③“子”代表轻声,马蒂索夫把这类现象看成为“一个半音节”,很有道理(据戴庆厦,1990,3)。
    ④这里代表变调。变调的实质是使两个单字调合而为一,形成一个跟单音节声调相类似的声调(五台,1986,4)。所以这种类型的例子,从声调看,它相当于一个音节;从声、韵母的组合来看,它是两个音节。这一类例子把它看成一个音节或两个音节,都有道理。


    参考文献


陈承泽,1922,《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1957年重印。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的研究和展望》,《民族语文》1990年第1期。
耿军,1990,《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毕业论文,保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室)。
Haiman,J.,1980,The iconisity of grammar,Language,Vol.56,No.3.
―一-,1985,Natural syntax,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ckett,C.F.,1945,《语法描写的两种模型》,《语言学资料》1963年第6期。
Jakobson,R.,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universals for linguistics,见Universals oflanguage,Ed.
by J.H.Greenberg,1980.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2,《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见《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1963年第1期。
―一-,1964,《语文常谈》(原载于《文字改革》),三联书店,1980年。
―一-,1986,为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年)写的序。Lyons,J.,1977,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马庆株,1989,《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商务印书馆。Robins,R.H.,
1973,《语言分类史》,《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2期。
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1992,《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台湾学生书局。
孙景涛,《美恶同辞质疑》,《语文研究》1986年第1期。
孙中山,1918,《建国方略・以作文为证》,《孙中山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王 宁,《汉字的优化和简化》,《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王前、刘庚祥:《从中医取“象”看中国传统抽象思维》,《哲学研究》1993年第4期。
五台,《关于“连读变调”的再认识》,《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徐通锵、《语义句法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修订稿见《徐通锵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一-,《“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
徐通锵,叶蜚声,《“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
―一-,《历史比较法和〈切韵〉音系的研究》,《语文研究》1980年第1期。
―一,《内部拟测法和汉语上古音系的研究》,《语文研究》1981年第1期。
张永言,1984,《上古汉语的“五色之名”》,见《语文学论集》,语文出版社1992年。
赵元任,1973,《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见《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一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一-,1975,《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同上。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一-,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