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3|回復: 0

[汉语词典]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2)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0-11-30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汉学网
参考文献

    蔡权(1990)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 《方言》第4期。
    陈亚川  郑懿德(1990)福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中国语文》第5期。
    陈淑梅(1994)湖北英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戴庆厦  徐悉艰(1992)《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范方连(1964)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范继淹(1962)重庆方言名词的重叠和儿化,《中国语文》12月号。
    何汝芬  陈康(1981)台湾高山族的阿眉斯语, 《语言研究》第1期。
    李蓝(1987)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方言》第3 期。
    李大忠(1984)不能重叠的双音节形容词,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1995a)泌阳话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及有关的节律问题,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1995年10月,武汉)论文。
    ――(1995b)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 B A B式重叠,待发表。
    李人鉴(1964)关于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梁德曼(1987)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刘村汉等(1988)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 期。
    刘丹青(1986)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988)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第1 期。
    刘月华(1983)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
    刘自力(1987)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卢卓群(1979)说十百千万的组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吕枕甲(1988)运城方言重叠式的韵律特征,《语言研究》第2 期。
    施其生(1988)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方言》第2期。
    唐志东(1988)信宜方言前字变音重叠式,《语言研究》第2期。
    涂光禄(1987)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方言》第3期。
    汪平(1987)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汪国胜(1994)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还(1963)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
    萧国政  李汛(1988)试论V―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邢福义(1990)《形容词短语》,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现代汉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发兴(1987)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 《方言》第3期。
    詹伯慧等(1991)《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宁(1987)昆明方言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张惠泉(1987)贵阳方言动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张光明(1992)忻州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张树铮(1990)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方言》第3期。
    甄尚灵(1984)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方言》第1期。
    郑懿德(1983)福州方言单音动词重叠式,《中国语文》第1期。
    ――(1988)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方言》第4期。
    中国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8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961)说“的”,《中国语文》12月号。
    ――(1982a)《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b)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 《方言》第3期。
    朱建颂(1987)武汉方言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