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一
語文是什麼?答: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本來只是常識,即早已經被人們長期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誰也不會懷疑,因而也無需論證。世界上教育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日本等,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是常識。中學語文課程,或分成兩門課――語言(含寫作)課和文學課;或合成一門語文課,每一冊語文課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對獨立的語言(含寫作)和文學兩個系統;無論是分成兩門課還是合成一門課,文學的分量都要重於語言。在我國的大學裡,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是常識;誰也不會懷疑,為中學培養語文教師的師範大學中文系,就是中國語文系,也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然而,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一常識不僅不適用,而且簡直還不啻於離經叛道。語文是什麼?這個常識性的問題,困擾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竟然近半個世紀了。語文教育專家(更不用說語文教師)竟然不能解釋語文是什麼,或者說,他們的解釋不僅有悖常識,而且還顯得荒謬。悖乎常識,能不荒謬嗎?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帶着一個班學生去一所縣重點中學實習。實習結束,實習學校給所有實習生都評了優秀和良好,只有一個是及格。我大吃一驚,因為這位實習生的專業基礎和實習表現實在是挺不錯的。我問語文教研組長:怎麼一回事?回答是:成績是教研組集體討論定下的。這位同學竟然在課堂上公然說,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本來是應該不及格的。我只好說:對語文是什麼的解釋,是有爭論的;我就認為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還好,這位教研組長是我的學生,答應去說服有關教師,給這同學改評良好。
既然中學語文教師如此忌諱文學,師範大學設置如此多的文學課程,不分明是在培養不合格的語文教師嗎?是大學錯了,還是中學語文界錯了?我以為,答案只能是,中學語文界悖乎常識,錯了,
近半個世紀來,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界對『語文是什麼』的權威回答,大抵有三種,都是對常識――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的否定或糾正。
第一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字。把『文』的外延局限於『文字』,不僅空間太狹隘了,而且在邏輯上有問題,因為文字只是語言的記錄,只是語言學科系統的組成部分。總不能因為漢語的方塊字掌握起來比拼音文字難度要大一點,就規定我國的學生要花12年時間去掌握漢字吧?如果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為中學培養合格語文教師的師範大學中文系,就應該砍掉所有的文學課程,換成文字學概論、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藝術流派史、鋼筆字、毛筆字等等。這樣行嗎?
第二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無限擴大了,所有形成書面文字的東西,一份文件、一個合同、一張便條、一個寫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稱為文章;收在語文課本里的都是文章,歷史課本、地理課本、數學課本、物理課本、政治課本、生理課本,也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納入語文教學系統?這種解釋經不起分析同樣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兩種解釋,雖然謬誤是顯而易見的,卻被視為真理。如果我帶隊的那位同學說,語文是語言文字或語言文章,用不着我費口舌,他的實習成績肯定會是優秀。
進入90年代,語文教育界發動了一場語文課程人文精神的大討論,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語文教育現代化終於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這場大討論也有一個極大的遺憾:迴避或者繞開了『語文是什麼』的回答,未能理直氣壯說出常識,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於是,這場大討論前後――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小學語文教育界又有了『語文是什麼』的第三種解釋。
第三種解釋就是不解釋,或者說是一種不言而喻的排斥性的否定解釋:除了語文不是語言和文學之外,怎麼解釋都可以;除了語文不是語言和文學之外,就用不着解釋了。
第三種解釋的代表作,就是本世紀初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目標(實驗稿)】(簡稱【課標】)。這是教育部制訂的對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具有法律意味的指導文件,其權威性是不言而喻的。【課標】的第一部分『前言』近兩千字,是語文課程教育理念的總論,宏觀闡釋了語文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論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教育目標、教學方式等等,毫無疑問是【課標】的核心,也即最富於普遍指導意義的。【課標】餘下的文字,只是『前言』的理念的目標化和實施建議。『前言』避開了『語文是什麼』的正面回答,既沒有說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沒有說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或語言和文章,然而,卻明白無誤地向我們傳遞了兩個互相印證的信息。第一,把語文理解為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字,至少不會錯,因為『前言』反覆強調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都可以納入語言和文字或語言和文章的框架。第二,『前言』近兩千字的闡釋中,竟沒有出現一處『文學』的字樣!考慮到中學語文課本入選的課文,大多數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課標】『附錄』里要求學生背誦和閱讀的,也都是經典文學作品,作為語文課程理念的闡釋,竟能避免提及文學,也可謂煞費苦心了。由此可見,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常識,是【課標】唯一要排斥、要否定的,雖然這種排斥和否定只是盡在不言中。
二
為什麼迄今為止,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的主流理念,悖乎常識,煞費苦心,非得把文學排斥於語文教育的殿堂之外?
首先,是傳統的原因。
雖然我國有輝煌的古典文學傳統,然而,對文學的排斥,卻是我們民族封建教育的傳統。封建私塾教育選用【詩經】作為兩千年不變的經典教材,只是因為【詩經】特殊性,遠遠不是意味着傳統封建教有文學教育的傳統。【詩經】只是作為政治讀本、倫理綱常讀本、道德讀本,被選為私塾教育的經典教材的;【詩經】作為文學作品的底蘊,不是被掩蓋起來,就是被閹割了。我國的封建傳統教育沒有文學教育的傳統,倒是有把文學作品當作政治讀本、道德讀本的傳統。
19世紀末,大清皇帝迫於時世,廢除了科舉制度,傳統的私塾教育開始沒落,『洋學堂』――現代學校開始興起。標誌着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全面啟動而且不可逆轉的,是五四啟蒙運動。毋庸諱言,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模式,是全面學習和引進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的現代學校教育模式的,因為我們民族的教育傳統中沒有學校教育的傳統。
回顧20世紀我國中小學教育現代化的歷程,凡是我國封建教育傳統中沒有的課程,如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體育、勞作等課程,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大綱編定,從教材編寫到教學方法,只能引進和學習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的,走的彎路就少,成效也相對顯著。
語文課就不同了。五四啟蒙運動後,我國第一代中小學語文教師(包括頗有影響的專家、名師),大都是從私塾教育中走出來的,他們很容易把私塾教育和語文教育等同起來,認為我國沒有數理化和外語的教育傳統,卻有語文教育傳統;於是,語文教育界自覺或不自覺的產生了學習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經驗的抗拒力,就不難理解了。五四啟蒙運動實在短暫得可憐,甚至來不及在中小學語文教育界發動一場『語文是什麼』和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教育中的地位的大討論,就消退了。啟蒙運動後出現的中小學語文課本,同晚清和民國初年的課本比較起來,文學成分是大大加強了,然而,卻還沒有形成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的共識,在中小學語文教育界,語文仍然以識字、閱讀和作文為主導,文學未能堂堂正正進入現代國民教育的殿堂。
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把私塾教育和現代語文教育等同起來,是一種錯覺。傳統私塾教育只設置了一門課程,即以封建倫理綱常為核心,以科舉為目標,包括政治、倫理、道德、歷史、識字、閱讀、作文等等,近似文科綜合課。它的一部分,識字、閱讀和作文,屬現代語文教育的語言課範疇,其他部分,特別是它的核心――政治倫理道德綱常,當然是和現代語文教育毫不相干的。回顧近半個世紀我國語文教育改革的曲折歷程,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道德課也好,把語文課僅僅視為工具課也好,【課標】對語文教育理念的闡釋,煞費苦心排斥文學也好,不能不說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囿於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傳統。正因為這樣,時至今日,主張語文教育以【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為基本教材,以背誦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議論,也依然不時見諸報端。
20世紀過去了。現在,誰也不會認為學校是『洋學堂』了。『洋學堂』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現代教育傳統了。然而,無庸諱言,我們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也留下了太多、太沉重的遺憾,20世紀後半世紀語文教育走過的曲折路程,就是這歷史的遺憾的一部分。
其次,是現實的原因。
回顧20世紀後半世紀語文教改的歷程,也許大體上可分兩個時期。
前一時期是年50年代到70年代末,由於狹隘的政治權力對語文教育無處不在的干預,其主流理念是,語文被視為實現特定政治目標的工具,語文課被上成政治課、道德課。有的課,如60年代初某校高二年級魯迅【藥】的教學,雖然名曰文學課,實際上除了外加的而且並不準確的寫作技巧分析外,仍然是政治課、道德課,【藥》裡的所有人物都被牽強附會地納入階級分析、政治分析和道德分析的『理論』框架(詳見【人民教育】1963年第1期,洛寒【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語文學習】2003年第9期,重新發表此文)。這哪裡還是魯迅的【藥】?然而,這責任不在那位語文教師,因為語文教參上就是這樣寫的,因為在那個年代,語文是政治的附庸,魯迅研究也是政治的附庸,語文課的所謂文學分析課,實際上只是具體作品的政治分析課、階級分析課。
後一時期是從80年代初到現在,主流理念是確認語文的工具性,有見地的語文教育專家又從語文的工具性中發現了人文性。毫無疑問,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來說,是一大進步。這一時期,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語文教育中的語言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課標】『前言』所闡釋的,就是語言教育的任務,它闡釋的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只是語言的人文性。
兩個時期的語文教學改革,在把文學教育拒之於現代國民教育的門外,是共同的。加上我們學術界(中小學語文教育界也同樣)長期以來沒有自由爭論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只有一言堂,權威一錘(言)定音,專家學者們的專著只是權威『定音』的解釋和闡述。權威悖乎常識,錯了,學者們也將錯就錯,跟着錯就不會錯;誰懷疑了,用不着權威發話,學者們就會判定誰離經叛道。於是,在廣大語文教師中,誰敢說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就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就是不合格的語文教師。
半個世紀中小學語文教改走過的曲折歷程表明,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教師,有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道德課的經驗和教訓,而駕輕就熟的,則是咬文嚼字、把經典文學作品裡的個別詞彙、句子作為語言教育的例證。我們所缺乏的是文學教學的經驗。即使在現代國民教育中,文學教育仍然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也許,這就是語文教育界一談到文學教育就眉頭打結的原因。
最後,語文教育要現代化,就不能不面對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那場把語文分為語言和文學兩門課、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語文教改。
不能因為這場改革是在學習蘇聯的政治背景下展開的,就全盤否定這場改革。蘇聯的語文教學也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然而,語文教育理念大體上還是繼承了俄羅斯語文教育的傳統,是現代的。這場改革,至少是它的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的理念,應該予以充分肯定。要不要分為文學和語言兩門課,是技術操作問題。改革中出現的那套課本――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當然可以挑出許多缺點,然而,我卻認為,相比較而論,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好的一套語文課本。
這場改革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是借着政治權力和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全面鋪開的。改革前沒有在語文教育界展開必要理論探索,缺乏改革的理論準備和心理準備。改革也嚴重脫離50年代我國中學語文教師的實際水平。1955年上半年,我普師畢業分配在一所縣中任語文見習教師。語文教師中流行着這樣的順口溜:『分析主題三樣寶,/兩個主義,/一個領導,/還有品質多麼崇高!』兩個主義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一個領導即黨的領導。這就是說,1955年上半年,是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道德課的。到下半年,原有的課本、教參作廢了,順口溜自然也沒有用了,語文課變成文學、漢語兩門課,教師們面對的是面目全非的漢語和文學兩套課本,能不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嗎?待到政治形勢發生逆轉,來得快的,去得也快,一道行政命令,兩套課本收起來,改革也銷聲匿跡了。語文教育界如此忌諱『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許同這場改革的結局不無心理聯繫吧?
三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章,還是別的什麼?似乎只是概念之爭,只是常識和悖乎常識之爭。其實,爭論的實質是,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意義。語文是什麼和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意義,是一張紙的正反兩面。認識了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中的地位和意義,語文是什麼的爭論,也就不言自喻迎刃而解了。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個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是這個民族的語言的最高成就,學習和鑑賞經典文學作品,毫無疑問是學習語言的最有的途徑。然而,如果我們的認識僅僅儀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還是遠無不夠的。文學教育還更深遠的意義。
現代社會是人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意識,現代意識的核心是人的意識。作為一個現代人,僅僅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是不夠的,因為科學技術可以造福於人類,也可能成為人類的禍害。作為一個現代人,還必須具有自覺的人的意識,也即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寶藏,是文明人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的最可寶貴的組成部分,是人類人文精神的薈萃,也是人類的良心。文學的精華――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毫無疑問,是滋養、薰陶、鍛造、培育現代國民的精神、靈魂和人格的最重要的資源。正因為這樣,所有教育發達的國家,文學教育在國民教育中都占據十分顯眼的位置,也正因為這樣,所有教育發達國家,無論是語言和文學分成兩門課,還是合成一門課,文學課的分量都要重於語言課的分量。
綜上所述,我以為,我國新世紀國民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改革――語文教育的現代化進程,有必要做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認識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意義,在語文是什麼的答案上,義無反顧地回到常識上來,確認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種確認,應該是不可逆轉的。
我以為,通過嚴肅的、自由的、負責的學術討論,在這個問題上取得共識,應該是可以做到的。由於我們的語文教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混亂,這個大討論,是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前提。我們擁有有幾千年輝光輝燦爛的文學傳統,是舉世公認的詩的大國、散文的大國、戲劇大國,小說大國,我們擁有如此豐富、如此足以使我們引為自豪的文學資源,世界文學的資源也同樣豐富而輝煌。做了這第一件大事,文學就能堂堂正正進入國民教育的殿堂,用來滋養、薰陶、鑄造和培育現代的我們國民的精神了。
第二件大事,是探索在現代國民教育中,也即在中小學語文課中,如何進行文學教育,怎樣上文學課。
這件大事,比前一件大事更艱難,更需要曠日持久的努力。無論是我們民族的古代教育傳統,還是現代的20世紀的教育傳統,都沒有把文學作品當作文學作品來教學的成套的現成經驗可供借鑑。然而,既然這是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既然文學教育事關我國國民精神的現代化進程,再難,也得不斷去探索、去嘗試、去實踐,不斷去總結、去深化。我相信,有了上一件大事的基礎,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方向正確了,探索的目標明確了,語文教育專家和廣大語文教師的探索和實踐,一番心血,自有一分收穫。
再說,國門已經洞開,在語文教育上,我們再不能固步自封。教育發達國家已經有幾百年文學教育經驗,我們為什麼不能走出去向人家學習呢?
完成這兩件大事,以下情況才可能改變: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是新的也好,教了一輩子也好,卻不知道語文是什麼;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得得辛苦,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事倍而功半,甚至大量的還是無效勞動。
2003年11月14日
(此文發表於【語文教研】2003年第6期,【語文學習】2004年第4期開闢『語文是什麼?』爭鳴專欄,轉載此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