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网络 “走后门”这个词,近几年社会上听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太快,一下把这个词甩下了观念的快车。
“走后门”这个词,据说源于北宋年间,一伶人讽刺宰相蔡京所说的戏剧台词。词典的解释是:用托情、行贿等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内部关系达到某种目的。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是个极让人难堪的贬义词。谁家要是办过托情、拉关系、“走后门”的事,他家的孩子在伙伴们中间就抬不起头来。在大人们眼里更是遭到唾弃,呸!这人是靠“走后门”上来的,丢人!“走后门”的人往往是灰溜溜的,见了人就心虚。即使把事办成了,也不是光彩的事。那个年代的人虽然穷,但多是一身正气。个别“走后门”的人,全是在偷偷摸摸中进行的,生怕被人发现了瞧不起。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观念有所松动。“走后门”这个词变成了中性词。人们对拉关系,走门子的事既不倡导,也不歧视。“走后门”就像只调皮的小老鼠,悄悄地爬上了台面,从地下转为了地上。事情真是难办了,走走“后门”,拉拉关系,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进入了上世纪90年代,是“走后门”的盛行时期,也是这个词语最辉煌的时代,一个贬义词摇身一变,竟成了褒义词。在这个时期的人们心里,“走后门”是件光彩的事,是有身份、有能耐、有特权的象征。谁家“后门”走得多,事办得好,在亲朋好友、邻里之间要受到羡慕和尊重的。没有“后门”可走的平民百姓,往往被人瞧不起。一时间,社会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个比一个的“后门”走得巧,走得妙!人世间真是鸡飞狗跳、乌烟瘴气,“后门”走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走后门”者,千军万马,拥挤成堆,很自然地就产生了激烈的“后门”竞争。“狭路相逢,勇者胜”,谁的“后门”关系硬,谁下的“饵”重,谁就是竞争的强者。这个时期,“走后门”可以说是实惠了一大批人,富裕了一大批人。当然,后来执法机关查办,也栽倒一部分人。
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后门”走习惯了,就走成了生活所必须的一部分。“走后门”就变得像吃饭一样正常了。既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能走进去就是门,无所谓前门后门,也就用不到这个词语。再加上连续热火朝天地走了十几年,也走疲软了,对它麻木了。再用这个词语,就失去了意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