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6|回復: 0

[汉语词典] 试论“有”字的意义和性质(2)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0-12-3 13: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人民网教育
(7)“有煮我的份吗?”“当然有!”叶梅桂又瞪了我一眼。(痞子蔡 《夜玫瑰》电子版)
  例(6)和例(7)的“有”具有的“确认”义,也与语境有关。两个句子分别出现了情态副词“真的”和“当然”,这使得句子的强调语气更加强烈,“有”的“肯定、强调”意义也更加彰显,于是,“有”便逐渐被赋予了“确认”的意义,不管句子中是否有情态副词帮助表达,“有”都以“确认”义出现:
  (8)唐经天奇道:“怎么这样快就回来了?有受伤么?”(电子版《冰川天女传》梁羽生 第三十回)
  (9)……非常不好的时候,我的作文,我级任老师有给我十个字的评语,他是说,上气不接下……
  由此可见,“有+NP”,“有+VP”结构分别表示事物的存在和确认事件的存在。“有+AP”是“有+NP”和“有+VP”过渡环节,主要表示事物属性或特征的存在。“有”的本义是表“存在”,在谓词性成分前面,又引申出“肯定”、“确认”义。
  我们认为,狭义“有”字句、方言“有”字句都统一在“有”的“表存在”的本义下:名物、性状、事件的存在。由于“存在”是客观的,于是进一步可以引申出“肯定”、“确认”义。
  
  二、“有”字的性质
  
  “有”字的性质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在“有+NP”结构中,“有”字是动词,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是大家都已接受的事实。
  在“有+VP”结构中,“有”字的词性出现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有”是助词[9-11],一种意见认为“有”是副词[12-13],最前沿的意见认为“有”是完成体标记[14-15]。我们倾向于认为“有”是副词性确认标记词。这是基于“有”的语法意义、句法位置以及副词产生的机制而言的。
  
  1. “有”的语法意义
  “有”的语法意义与“有”的本义密切相关。“有”的本义是表存在,用在名词前面表示事物的“存在”,用在谓词前面表示事件的“存在”。
  事情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而从表示事件的“存在”进一步抽象出“确认”、“肯定”的语法意义,并且与表示“确认”、“肯定”义的情态副词连用,组成 “确实有”、“真的有”等组合形式:
  (1)……来一视同仁的愈演愈盛呢?哦,政府确实有抓,但人手不够嘛!何况不能说有人……
  (2)……脚踏实地又做什么呢?∥真的呀?我真的有显示脚踏实地吗?∥有呀!∥没有……我……
  如果要给副词“有”归类的话,取张谊生的副词分类系统[16],“有”既不是以表示词汇意义为主的描摹性副词,也不是以表示语法意义为主的限制性副词,而是以表示情态意义为主的评注性副词,其基本功用是对相关述题进行主观评注,确认事件存在。
  
  2. “有”的句法位置
  “有+VP”结构中,“有”用在谓词前面,做状语,确认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存在,与否定副词“没有”对称存在。例子:
  (1)根据我在那边的观察,因为我的学校有协助整个调查,所以我没有办法,很确实……
  (2)那辅导员义工他冲进来说,那个地摊有卖那个长裤,那个运动裤,一条二十块。
  上面例句中的“有”都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确认谓词所描述事件的存在,相应的“有”都可以置换成“没有”,意思由肯定转为否定。
  
  3. 副词产生的机制
  副词主要由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虚化而来。副词“有”源于动词“有”的虚化。
  “有”后面最初接名词,这时候“有”是动词,我们将其记作“有1”。“有”后面一旦接了谓词,根据时间一维性的认知原则,语义重心后移,谓词成为句子语义重心,“有”修饰、限定谓词,“有+VP”呈状中关系,“VP”前的“有”词性降级,不再是动词,而成了修饰谓词的意义比较空灵的副词,确认“VP”所描述的动作、行为、事件的存在。我们将这个副词“有”记作“有3”。见下例:
  (1)夏天我们到秋雪湖的西湾放牛要经过陈庄,庄东头是有这么一户人家。(石言《秋雪湖之恋》)
  (2)而四号窗口小姐则说未收常某存折,如有收会给号码牌不会出错,常某则坚称未拿……
  在例(1)中,句子的谓词只有“有”,所以“有”的动词性地位毋庸置疑。例(2)中,“有”和动词“收”并列,重心在动作“收”,“有”位于谓词前面,词性降级为副词,起确认作用。
  虚化是一个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从原目标虚化为现目标,中间一定有过渡环节,这个过渡环节有的已不可见,有的还可以见到。从“有1”过渡到“有3”,可以清楚见到一个过渡环节,那就是准谓宾动词“有”,我们将其记作“有2”。例:
  (3)……的提升而改善。在防火方面,目前法规有规定,在使用管理上却没有有效执行的……
  (4)北海,有希望也有能力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一展其秀美风姿。
  例句中的“规定”、“希望”都是名动词。前一例取自台湾地区说法,后一例是大陆说法,可见两地都有这种说法。
  “有+NP”中“有”是动词,“有+VP”中“有”是副词,当“有”后接介于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名动词时,我们就难以给这个“有”定性了:如果突出名动词的名词性特征,那么“有”将是动词;如果突出名动词的谓词性特征,那么“有”就应该是副词。“名动词”本身词性游移,所以它前面的“有2”的词性也处于游移中,既有动词词性,也有副词词性。但因为名动词的词性更倾向于名词性,所以“有2”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动词性。
  “有2”的本质是一种妥协的语言现象。“有”后接名词是大家都已经接受的普遍语言现象;“有”后接谓词只存在于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受到时空限制,是一种非普遍语言现象。普遍语言现象和非普遍语言现象之间并非毫无关系的真空地带,而是有着某种连接。“有2”就连接着普遍和非普遍这两个端点,既满足了“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普遍语言现象的需要,又暗含着“有”后接谓词的可能。语言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语言使用者接受了“有2”以后,“有2”的后接成分又进一步向前变化发展,完全丢掉名词性,变成纯粹的谓词,其典型形式就是带上宾语,如:
  (5)内部隔间部分,除了法规对公共使用空间有规定一米二以上的部分必须是耐燃材料……
  (6)……的谢德茂、张肇烟两位代表也认为,既然有通知开会,代表们就应出席,才是负责任……
  上面例句中的“规定”、“通知”是典型的名动词,它们带上宾语后,突出了谓词词性,是典型谓词,于是它们成为句子或短语的语义重心;相应地,前面的“有”字词性从准谓宾动词再次降级,进一步虚化,成为修饰、限定后面谓词结构的副词。这一语言现象已经在南方方言、港、澳及台湾地区口语中完成,并出现在书面语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1”、“有2”存在于普通话中,“有1”、“有2”、“有3”存在于南方方言、港、澳以及台湾地区书面语中。从“有1”虚化到“有2”再虚化到“有3”,是一个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是开放的,“有3”并不是最终的虚化结果,它还有可能进一步虚化,成为意义更加空灵的标记词。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词,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它在普通话和南方方言、港、澳以及台湾地区语言中的差异正是这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反映。“有”的发展趋势是否能启发我们,普通话最终能否接受“有3”呢?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注:例句后没有注明出处的都取自台湾师范大学华语研究所语料库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许 慎.说文解字(卷七上)[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63:141.
  [2] 方有国.上古汉语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229-242.
  [3] 许 慎.说文解字(卷一五上)[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63:314.
  [4]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59-84.
  [5] 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8,(3):28-32.
  [6] 张豫峰.“有”字句的语义分析[J].中州学刊,1999,(3):131-133.
  [7] 张豫峰.表比较的“有”字句[J].语文研究,1998,(4):24-28.
  [8]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7-72.
  [9] 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68-110.
  [10] 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1):26-31.
  [11] 董秀芳.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1-8.
  [12] 陆俭明.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J].南大语言文化学报,1996,(1):1-69.
  [13] 骆锤炼.瓯语的“有”字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1):63-66.
  [14] 李英哲.汉语历时共时语法论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76:136-237.
  [15] 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J].汉语研究,2004,(6):31-42.
  [16]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58.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