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如何应对“提笔忘字”带来的危机?
《中国教育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
作家阎真也认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
另据媒体报道,福建、湖北等地已出台了加强汉字书写教育的措施。
但这些举措能否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曾在湖北省武汉二中执教的闫姗认为,在湖北这样高考竞争激烈的省份,写字课程很难落实。“除非列入考试,不然写字课程很难推广,通知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有媒体文章指出,其实,早在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就已对中小学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等提出了要求。然而,这些文件的出台并没能阻挡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趋势。据2009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3000多名受访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有4位委员提案“加强写字教育”,呼吁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
《科技日报》刊发的一篇评论认为,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如何重拾“汉字之美”?
汉字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并非仅是一种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宇明曾表示,汉字的写字活动分为汉字应用和汉字艺术两个范畴,汉字的各种形体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和历史演变,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书法艺术的水平与全民书写活动的程度相关,应重视公民的写字教育,不一定每一个公民都懂书法,但写字应当成为公民的一种文化素养。
有评论指出,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
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
《重庆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当下我们对汉字的态度,是否已过于轻薄与亵渎?电视上到处是篡改成语的广告语,大街上到处是错别字招贴,很多大学生不识繁体字、不能读传统典籍,很多白领不知笔墨纸砚为何物,甚至不能提笔写字。长此下去,真不知汉字会否毁在我们手中?
还有评论直言,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更是疾呼,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如何重拾“汉字之美”,种种评论之中,似乎也并无良方。可以确定的是,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