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华文化信息网 近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对汉字应采用“识正书简”,即要认识繁体字,书写则可用简体字,并提议在预定于7月11日和12日在湖南举行的两岸文化经贸论坛上探讨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此“识正书简”言论一出,再度引发民间与学界的汉字繁简之争。
汉字虽然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其影响绝不仅限于中国,包括中国本土、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北部在内的“中华文化圈”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在使用汉字。他们对待汉字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如何对待繁简之争提供了借鉴。归根结底,繁简并不是关键,能够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才是汉字最重要的使命。
日本:借简化汉字成功实现扫盲
每年年末,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均在京都清水寺宣布象征当年日本社会世态的年度汉字。2008年,“变”字被选为年度汉字,理由是日本首相短期内换人、提倡“变革”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及全球金融形势动荡不安等。此前获此殊荣的汉字还有“伪”“命”“爱”等。不仅如此,近年来,超过250万日本民众参加汉字能力检定考试,这一人数甚至超过了英语托福考试人数。日本目前数百所大学和高中在入学考试中为“汉检”合格者加分。此外,一本题为《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的书籍销量已突破百万册并连续登上畅销书排行榜首。
尽管如今日本民众对汉字的热情很高,但汉字自唐朝传入日本后,曾经历许多坎坷。传入日本之初,汉字曾被奉为“正政之始”,日本的“平假名”也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成。但自明治维新起,在“脱亚入欧”的思潮下,汉字受到了诸如笔画繁多、难认难写、不利于普及教育和使用不便等各种指责,遂因此被简化,其使用也受到各种限制。二战后,汉字使用限制开始慢慢放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