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8|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一)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8-25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光明日报
■ 汉字的性质: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字形包含有字义的信息,便于传递丰富的汉文化。可是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不便。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而不同的文字在记录语言的方式上又有不同,这是特定的某种文字的个性。汉字的特性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汉字的各种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正确,就很难对各种汉字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建议。  

  朱德熙先生说:“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语素”是英语morpheme的翻译,指的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汉语里的一个语素,因此汉字是语素文字。例如汉字“衣”记录的是汉语语素“衣”。每个汉字有形,它记录的语素有音和义,三者结合起来,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一种语言的语素数量很多,作为语素文字的汉字,数量也就必然很多。成千上万的汉字,字与字之间在形体上要有足够的区别,这样才便于使用。为了保持这种区别,汉字本身的构造必然复杂,除了形旁和声旁外,还有记号。这是汉字和拼音文字很不相同的地方。  

  作为语素文字的汉字,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衣”“医”“揖”虽然音同但是意义不同,是不同的语素。汉字可以把同音而不同意义的语素,区别得十分清楚,便于学习和使用。又因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字形包含有字义的信息,便于传递丰富的汉文化。  

  可是另一方面,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不便,又是我们要设法加以解决的。我们最熟悉的拼音文字是英文,它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26个罗马字母,也叫拉丁字母。每个字母记录的是英语的音素,严格地说是英语的音位,所以我们说英文是音素文字,或者是音位文字。一种语言的音位数量有限,只有几十个,所以音素文字的字母数量不过几十个。罗马字母原则上说都是表音的,不像汉字那样有形旁、声旁和记号。英文字母只有形和音,没有义,不像汉字那样是形音义的统一体。音素文字字母数量少,便于学习,便于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这是优点,可是字母只表音,不表义,不便于区分不同的语素,这又是它的缺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汉字和英文字母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我们使用的是汉字,要充分发挥汉字的优点,要设法克服汉字的缺点,使汉字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传承中华文化服务。  

  ■ 汉字的研究 现在从殷商甲骨文起,经西周、春秋、战国、秦,直到西汉前期,每个时期都有了当时留下的文字材料,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2010825115555581.jpg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平津馆丛书本)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个别汉字的产生,到发展为成熟的文字,要经过上千年的漫长时期。如果从最早的汉字产生时算起,人们说汉字有五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也是对的。  

  汉民族对汉字的分析研究开始得很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汉字研究的萌芽。《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五年》说:“故文,反正为乏。”《礼记・哀公问》和《论语・颜渊》都说:“政者正也。”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例子。  

  现在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六书说”,这是汉代学者创立的,它对汉字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功绩。作为六书名称的“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术语,直到今天大家都仍在使用。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用六书理论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构造,阐明了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成为汉字学的经典著作。但是汉代在文字学的发展史上毕竟属于早起阶段,那时的学者看到的古汉字资料十分有限,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待于后人的纠正与扩充。以《说文》研究为中心形成了传统的汉字学,在中国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在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先后进行了十五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和其他文物。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古文字学,是汉字学研究的分支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现了战国的楚简;70年代以后,又发现了大量的秦至汉初的简帛。现在从殷商甲骨文起,经西周、春秋、战国、秦,直到西汉前期,每个时期都有了当时留下的文字材料,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学者们根据这些资料,结合《说文》等传世文献,对三千年来汉字的演变规律,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既印证了《说文解字》里许多讲法是正确的,同时也纠正了《说文解字》里一些不正确或不准确的东西。  

  现在,随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汉字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广泛的注意,以现代汉字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字学应运而生,成为汉字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学科。现代汉字学主要研究现代汉字的属性和应用,简化字问题就是现代汉字学要研究的重点课题。  

  通过上面的简单叙述,可以说明我们的汉字研究,以传统汉字学为核心,另外还有古文字学和现代汉字学。现在我们对汉字演变规律的认识,比过去深刻得多了,这就为做好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汉字发展中的新旧交替:汉字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010825115637460.jpg

古文字中“车”的字形


  汉字自产生以来,始终在发展变化着,它的发展速度有时较为迅速,有时较为缓慢。大量事实证明,汉字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可以从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来说明。  

  从字体说,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在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大多数的字丧失了象形的意味,圆转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成为用笔画组成的符号。文字的发展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所以在由前一个时期演变为后一个时期的时候,要有或长或短的新旧形式并用期。新旧形式的并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最后完成了新旧的交替。启功先生说:“每一个时代中,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即当时通行的正体字;以前各时代的各种古体字;新兴的新体字或说俗体字。以人为喻,即是有祖孙三辈,而每一辈中又有兄弟姊妹。例如秦时有祖辈的大篆,有子辈的小篆,有孙辈的隶书。而其他五体,各有所近,又是各辈的兄弟姊妹。前一时代的正体,到后一时代常成为古体;前一时代的新体,到后一时代常成为正体或说通行体。”  

  从字形说,早在甲骨文时期,许多字就有繁体与简体的分别。例如“车”字,在《甲骨文编》里就有20多种写法,有繁有简,繁简相差很大。繁体的车有车轮、车箱、车辕、车轴、车轭等,而简体的车就只有车轮和车箱。  

  汉字演变为楷书之后,字体的演变处于稳定状态,而字形却在不断简化。据统计,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在先秦两汉时就有的,占到30%。例如,简体的“汉”字来自汉代的草书,在东汉《章帝千字文断简》里就有这个字。简体的“书”字,在汉代的居延简和敦煌简里也已经广泛使用。但是在古代,这些简体字被认作是俗字,只能在民间流传,用来记账、写唱本,不登大雅之堂,而繁体字被认为是正字,在经典和文书等重要的场合只准用正字,不准用俗字。进入20世纪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化,语文生活也发生了大变化,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简体字运动,要求承认简体字的正字地位,用来代替繁体字,实现繁体与简体的交替,汉字开始进入了简化字时代。  

  ■ 简化字易学便用,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这个过程我想先从民国时期的简体字运动谈起。  
2010825115718914.jpg

一九五五年十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致开幕词


  在20世纪,最早提出要采用简体字的是教育家陆费逵。1909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的论文,明确主张把俗体字用于普通教育。到了五四时期,汉字简化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把汉字简化运动推向高潮的是钱玄同。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主张把过去只通行于平民社会的简体字正式应用于教育上、文艺上,以及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提案获得通过,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成立汉字省体委员会。这表明简体字已由专家的提倡进入到政府机构研究的阶段。  

  1935年春季,上海文化界人士陈望道联合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了“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第一批手头字300个。手头字就是简体字。2月间由文化界200人和《太白》、《世界知识》、《译文》等15个杂志联名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参与发起的杂志社把手头字铸成铅字用来印刷。  

  在简体字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1935年8月,国民党主政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包括简体字324字。  

  由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签发的部令中说:“我国文字,向苦繁难。数千年来,由图形文字,递改篆隶草书,以迄今之正体字,率皆由繁复而简单,由诘诎而径直,由奇诡而平易,演变之迹,历历可稽。惟所谓正体字者,虽较简于原来之古文篆隶,而认识书写,仍甚艰难。前人有见及此,于公私文书文字,往往改用简体,在章表经典,及通问书札中,简体字亦数见不鲜。明儒黄氏宗羲,对于应用简体字,主张尤力,有‘可省工夫一半’之语。而社会一般民众,于正体字书籍,虽多不能阅读,但于用简笔字刊行之小说,誊写之账单,辄能一目了然。可知简体文字,无论在文人学士,在一般民众间,均有深固之基础,广大之用途,已为显明之事实。”  

  教育部在部令中还谈到选用简体字的标准,共三条:一是依述而不作之原则;二是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三是原字笔画甚简者,不再求简。这三条原则都是很正确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发布,受到了广大民众和进步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欢迎,但同时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军阀何健电请中央政府收回成命,太原存文会电请教育部勿强制推行简体字,香港存文会也电请中央机关取消原有的通令;而考试院长戴季陶的反对尤为强烈,他找到蒋介石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要求蒋下令取消推行简体字。在反对势力的阻止下,国民政府在1936年2月宣布简体字“暂缓推行”,使得这次的汉字简化不幸夭折。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想说明新中国的汉字简化工作是继承了民国政府开始的工作。现在有人说,新中国推行简化字是要割断和传统文化的联系,看了上面引述的民国政府教育部的部令,这种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我再谈谈新中国建立后的汉字简化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要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决定大力推行简化汉字,把民国政府未能完成的主张付诸实施。1956年1月31日,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收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后,分四批推行。《汉字简化方案》里的简化字有两种类型,就是个体简化和类推简化。“”简化为“宝”是个体简化。“糸”简化为“纟”,根据偏旁类推简化的原则,“d、、I、”要简化为“绵、纱、绸、缎”,是类推简化。如果只有个体简化,没有类推简化,得到简化的字数较少,不敷应用,所以《汉字简化方案》里除个体简化还有类推简化。
  
  196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文改会编印《简化字总表》,扩大了可以用来类推简化的偏旁,并利用这些偏旁进行偏旁类推简化,共收简化字2236个。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对个别简化字作了调整,调整后有简化字2235个。这可以认为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推行的全部简化字。《简化字总表》还规定:“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  

  简化字推行后取得的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一是《简化字总表》(1986年)有简化汉字2235个,笔画总数是23025画,平均每字10.3画。被代替的2261个繁体字,笔画总数是36236画,平均每字16画。繁简相比,平均每字减少5.7画。如果写2000个简化字,合计可以少写10000画。按平均每字10画计,等于少写1000字。二是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汉字简化时采用同音代替(如以“斗”代替“Y”)和合并简化(如“@”“”合并简化为“获”)的办法,共减少了102个繁体字。三是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简化字“乱、灶、龟、郁”远比繁体的“y、?、、d”清晰。在纸上阅读是如此,在电脑显示器上阅读同样是如此。著名教育家吴玉章说:“简化汉字的推行,无论在儿童教育、扫除文盲和一般人的书写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  

  还有一点应该强调一下:在简化字推行后,在全国印刷的和书写的文件上一律通用简化字,也就是“以简代繁”。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并没有废除,只是缩小了使用范围,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的需要时照旧可以使用繁体字。 (苏培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