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8|回復: 0

[汉语词典] 古汉字的形声相益与反切拼读(2)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5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京晚报
形声相益为汉字的发展开辟坦途

    世间事物,有具象有抽象。初制文字的依类象形,只可施于前者,而于后者则无以为计。为摆脱这种困境,先贤开辟转注与假借两种途径,把依类象形的名物字,通过转折字义(如以仿象工具的我字为第一人称的我)或假借字音(如假羽翼之翼为翌日之翌)的方式,使之成为意义抽象的辞字。转注与假借两种手段的应用,为古汉字的发展找到了转机。

    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譬如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如古称羽物的鸡、鸦、鸠,古称毛物的狼、狈、狐)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一一有所区分。另外,一个表意字,通过借其读音用作多个辞字的情况,虽给书写着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一种规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汉字类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这种新的构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如鸟加奚为鸡),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为河),形成形与声相辅相成的形声字。这种既有表意字用作形符或声符并相互补充、相互增益的构字方式,为古汉字的发展辟出一条畅行无阻的大道。

    克服识读困难的反切注音

    古汉字因循自身特有的构字规划,数量增长相当迅速。到汉代,单字已接近1万。当时学童应试,能背诵9000字才能做官。其间辨形识字的艰辛可以想见。在中国的先秦时期,人们已能够对汉字的声、韵进行分析,当时,诗歌谐韵与典籍韵文的存在以及双声迭韵或同音通假的应用都是确证。到魏时期,与诗赋的发展相联系,关于汉字声韵的专门著作开始出现。至隋唐二代,汉字的反切拼读法(即选取两字,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拼读一字的方法)已经形成,并拟定了声部、韵部的数目与代表字,如隋陆法言《切韵》的206韵母与唐人守温的36声母,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汉字读音的认识水平,为解决汉字识读困难,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中国汉字系统的起源与发展,在世界文字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髓,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而盛行不衰,成为历史积淀厚重又充满蓬勃活力的文字系统。当我们面对其他古老文字系统纷纷远离传统改行纯粹表音的文字系统时,其改弦之由,易辙之路,或可在中国汉字系统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