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6|回復: 0

[論史] 战国君主论探析(11)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12-6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四、总结:秩序重建与帝国存续
    在春秋战国的550年里150,上古的宁静和谐被彻底打破了,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异常深刻的动荡和混乱。短暂的变革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全新的因素;而长久的无序将把社会带到崩溃的边缘。这是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精英的共识。秩序的重建由此成为整合(Integration)最重要的内容。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和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地方统治者为实现整合在政治上的努力;主要思想流派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治国方略的追求是整合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
    儒道法三家的代表人都对无序有一种先天的恐惧感,所以他们首先要赋予整合以合法性。不管各派对“一”的理解有多么不同,他们都明确指出天下应该“归于一”,既尽快结束当今的变乱纷仍,使社会重回有序。有序的回归(整合)必须在领袖的指引下进行。领袖可以是道德楷模,可以是与天地相参的圣人,甚至可以是专制的恶魔,只要他能够确保整合的完成就行。由此看来,在整合进行中,能够给它以切实有效帮助的只有法家君主论。秦从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到公元前221年赢政统一天下,135年间始终笃行法家的教导,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整合。
    整合意味着转型(Transformation)。五百五十年的动荡所孕育的决非普通的变革,而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场影响最为深远的转型:中国从松散的农耕社会转变为统一的集权民族国家。黄河流域崛起的是一个有着勃勃生机的年轻的君主专制帝国。帝国从整合中演生出来,那么它的存续又将如何?
    帝国是一个有机体,它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取决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提供。帝国的存续依赖于三种资源的供给:经济资源,行政资源和文化资源151。帝国的土地、税收等各项财经政策的目的就是搭建运送经济资源的通道;政治体制和官僚队伍的建设为行政资源的运送搭建通道。文化资源的提供,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营造一种对君主和现实政治秩序认同的大众心态。就此而言,法家君主论将提供对帝王和现实政治的绝对认同。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的基点在于人性本利,从根本上是怀疑人的;这很容易使君主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在整合的收尾阶段,社会对强力君主的呼唤最为强烈的时候,法家君主论最容易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但当和平年代到来,统治从急暴逐渐转向温和的时候,它的影响就日渐衰微了。道家君主论给君主统治的实施带来高超的技巧;但它对出世的追求会从根本上否定对现实的认同。道家那些无羁无绊、崇尚空灵的轶民更是对现实政治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只有儒家君主论为帝国的存续提供持久而有效的帮助。
    当帝王的地位确立后,他就迫切地需要用一种“确定性”代替整合时代的“不确定性”,历史必须从“试验性的”(experimental)转变为“传统性的”(traditional);否则,他的统治从一开始就并非确定无疑。通过儒家君主论获得这种确定性是轻而易举的:儒家“后向的”的历史观会把传统的神圣光环戴在现实王朝的头上。历代皇帝中,只有秦始皇要书写全新的历史,“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152。秦的短命很快就否定了他的这种尝试。但凡实现了长久统治的王朝无一不从传统中寻找无尚的尊严;而儒家是最强调传统的。这或许正是儒家君主论两千年来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
    可是儒家君主论又允许对君主偏离道德准则行为的自下而上的批评甚或纠正;这就使得它所提供的文化资源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任何独立于君主之外的力量都是对君主潜在的威胁。所以君主不得不在接纳它的同时,又要想方设法抑制儒学独立性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历史就是如此(That’s the way History is)。因为,“在历史中,哪有完美?(There’s Nothing Perfect in History)”。


    作者:池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