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8|回復: 0

[論史] 战国君主论探析(2)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12-6 0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这一温和而不失严格的主张给所有君主的内心带来一种持久的紧张感。任何一位信守儒家教义的君主都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时时刻刻在叮嘱自己不能越道德的雷池一步。如果他想舒缓这种内心的紧张,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提高自身道德水准,无限接近圣王的境界,从而问心无愧;要么抛弃儒家的训导,肆情纵欲,从而失去统治权。前一种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但这里存在一个负面作用:内心的紧张必然带来意志的崩溃。任何一位君主都不可能让内心的这种紧张感长久地持续下去,它所引发的崩溃是君主自身和他所治理的国家都根本无法承受的。孔子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解决方法是:制定一套切乎人的实际的道德标准,使它们具有最大限度的可实践性。《论语》中有关修身养德的论述,并不像《庄子》的论述那样玄远而不可企及。孔子相信,一位君主或有志于成为君主的人,只要能切实履行这些日常的道德准则,并长久地坚持下去,那他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4
    一位“圣王”,他首先必须具备“仁”。何谓“仁”?“爱人”5。“仁”的学说是孔孟君主论的根基。孔子并不像后学孟子、荀子那样明确指称人性善或性恶,因而就避免了关于人性的哲学意味浓厚的思辨。他只是要求君主应该“爱人”,这种爱是指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和担当治国重任的勇气。只有具备这种爱心的君主,才有可能身处乱世而胸怀经纬天下之志,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6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这里,孔子隐喻地强调了人性中善的一面。正是对这种善的强调,赋予了儒家君主论一丝勇猛的特质。但是,由于孔子采用了一种隐喻的表达手法,所以这种勇猛在很长时间里被忽视了。人们更多地强调儒家君主论温和的特色。实际上,中国的帝王具有极强的使命感。他们喜欢用“朕以眇眇之身,奉天承命……”等表达方式来下诏,阐述自己的主张、政策或是进行自责。批评者认为这是家天下最典型的语言表达。但这其中更包含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仁”使儒家的君主获得一种态度和勇气。在此基础上,君主必须使自己有“德”。“德”对治理国家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德,国家之基也”。7儒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这一推论基础的是修身。所谓“修身”就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一点,在儒家看来,对君主有突出的重要性。儒家追求的是“德化天下”。君主统治的力量主要不是来自军队、刑罚以及对行政的控制,而是来自他崇高的道德感染力。君主不是军队的最高长官,不是法律的最高仲裁者,也不是最高行政长官,而是一国之中无与伦比的道德楷模。《论语》记载,有人向孔子问政,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8孔子在这里清楚地表达了个人道德水准是为政之本的观点。
    许多宗教使徒要求的超常的个人修养来自天启式的顿悟和禁欲苦行。在孔子这里,爱人之心代替了顿悟;日常礼仪代替了禁欲苦行。孔家高尚道德的获得,完全来自平常生活的点滴积累,而没有丝毫的宗教神秘意味。这正是儒家君主论显得平易近人的根本原因。
    爱人之心是任何一位君主必须具备的人生态度。对父母、兄长的孝悌之道是这种爱心最原初、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所有高尚道德的获得必须从此开始。弟子问孝,孔子说“色难”。9由此可知,孔家的“孝”强调的不是形式上的尊敬和赡养,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情感。把这种真情从个体家庭的范围推展到邻人、国家,直到最终极的“天下”。儒家的理想国就是这种真情涵乳滋养而成的。但真情是软弱无力的,因为它不具备实际的约束力。孔子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提出了“礼”的主张。
    儒家的礼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仁爱之心和孝敬之情自然生成的结果;又是现实中对任何偏离爱心真情的行为、意识的纠正。这种纠正的最极端形式就是刑罚。在儒家君主论中,虽然承认礼与刑各司其责,“礼以行义,刑以正邪”,但礼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刑。“礼,国之干也”1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郑国铸刑书,叔向写信给郑国执政子产,说:铸刑书会使人民知道如何争讼,礼仪将被抛弃,民心由此大乱,郑国迟早要败亡。叔向最后大声疾呼:“国将亡,必多制!”11 铸刑书其实就是向社会公布成文法。在儒家看来,依靠成文的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是下下之选,从根本上违背了以德义感化天下的原则。冰冷的法制掩盖了圣王明君仁爱的光辉,这是真正的儒家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对制度的依靠是最有效、最安全的治国术。但儒家始终把制度建设置于较低的地位,凌驾于其上的永远都是君主个人性的道德修养。儒家过高地估计了人性。善良的愿望在现实面前总是脆弱的。没有那个君主真正笃行儒家的教导,而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道德的楷模,充其量也只是借用了儒家对名教秩序的强调。这里蕴含了儒家君主论的悲剧性。儒家的信奉者从来不会降低对君主道德要求的标准,从不允许君主道德上的任何堕落。他们深知任何一点堕落都是对君主象征意义的莫大损害,而这种损害会直接动摇国家统治的根基。所以,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不惜采用自身的毁灭来阻止堕落的发生,死谏之臣、忠贞之士等等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儒家君主论的理想就是要把一位半神的君主,甚或是一位不具神性的凡人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神。但令人惊异的是:它试图通过人性的手段使神性完全或是赋予一个人完整的神性。人世间的道德修炼可以锻造超越人间的神性?儒者坚信这种改造的可能性,纵使过程漫长而艰辛,每时每刻都有毁灭的可能性,也在所不惜;他们是道德的真猛的勇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