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3|回復: 0

[論史] 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1)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0-11-4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易历史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大致从战国到两汉,北方一直比南方发达。自魏晋开始,北方战争频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不断南迁,所以经济重心也渐渐南移,南方的农业逐渐赶上北方。唐宋以后,南方的农业生产已明显超过北方。不过,北方的生产并未停滞,也仍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解放了被桎梏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 (也包括其他生产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战国时候,铁工具的广泛使用、农田水利的兴修、农业技术的某些改进,促使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提高。  


    前章说过,春秋时铁农具已逐渐使用,到了战国,铁农具更加普遍。《山海经》中所记载有明确地点的铁山共三十七处 。考古材料说明,北自辽东半岛,东至海滨,南至广东,西到陕西、四川,包括当时七国的主要地区,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一九五○年发掘的战国魏墓,曾出土了七十多件铁制兵器和九十多件铁制生产工具,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锄、铲、镰等。河北石家庄庆村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中全部出土的铁、石、蚌工具的百分之六十五。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更占全部出土农具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事实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农具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而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对农业生产中的犁耕、深耕细作、田间管理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战国时期,兴修了不少重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的灌县。原来岷江流经高山深谷,水流湍急,到成都平原后,流速骤减,所夹带的大量泥沙碎石随着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当夏秋雨季到来,水势暴涨,灌县以下常常泛滥成灾。秦昭王时,蜀守李冰组织人民修建了防洪、灌溉和有利于航运的都江堰。其办法是用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满装鹅卵石,沉入江底,在岷江中筑起分水堰,把岷江分成两股。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称外江,是岷江的主流,供交通运输。这样,既可免除水患,又便于灌溉和航运。都江堰可以灌溉农田三百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丰产地区。相传都江堰调节水流的六字诀――“深淘滩,低筑堰”,即李冰所创,后人曾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而建的二王庙石壁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