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3|回復: 0

[論史] 大秦帝国的瓦解:中央权力纷争 地方离心离德(1)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0-5-24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网论坛
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时间内被摧毁,这实在是令人困惑:秦本是一边陲小国能够在春秋战国经历磨难生存下来,却为什么会在执掌政权的大背景下走向历史的终结呢?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它“其亡也速”的命运呢?对此,历代多有说辞。一般认为秦残酷的刑法及其暴政摧毁了秦王朝的大厦。其依据来源有时人陈胜、吴广“伐无道,诛暴秦”的亟呼,有贾谊笔下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有“劳罢者不得休息,饥饿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毫无例外地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以儒家惯有的思维方式认知秦王朝,有失偏颇,不足以让人信服。这是实情还是后世儒家对秦王朝焚书坑儒不满而肆意污蔑?杜牧笔下的阿房宫何等华丽,但时至今日,对于阿房宫是否存在仍旧有疑惑。我们何不将之视为秦是在一个“毁则日增其丑”的特殊环境中经过历史的层层积累才演变到今天这个地步。历史上改朝换代时都喜欢这种伎俩,“新朝出自旧朝,不痛斥前朝之非,则难显示当朝之是”。即使果真“苛政猛于虎”,这也并非秦所特有的专利,历朝一家哭、一路哭的彼彼皆是。为什么别的朝代可以相安无事下去,惟独秦难逃二世而亡的命运呢?“在历史上,二世帝王时出现政治危机是屡见不鲜的”,“二世皇帝的政治危机并不限于秦朝,二世时期能否很好地审时度势,驾驭政局,度过危机,对王朝的安危与盛衰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将一个帝国的崩溃简单归结为暴政,即“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说服力不强。秦朝的速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秦王朝的瓦解是上、下两方面开始的,在农民起义爆发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已经混乱不堪了,秦二世的暴政加速了政权内部的瓦解”。大泽乡起义之初,这仅仅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帝国屯戍兵兵变,还不值得统治者去顾忌。统治者最担心的是朝廷内部人员,即“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陈胜、吴广利用统治者的这种心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从当时的情况看,形势发展相当好,不过秦一统天下已有多年还未到民心尽失、上下摈弃的地步,追随响应起义的多是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毕竟“始皇帝吞并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感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待机准备夺回失去的政权”。秦以耕战立国,关中一带是秦的立国根本。虽然说“整个秦帝国的军事布防,成一轻一重的格局,不仅内郡空虚,秦帝国本土--关中地区的防务也松懈下来”,但贸然进逼咸阳,不免在戏水一战中被秦京师军大败。随着朝廷对各路起义军的渐次平定,原本深层次隐藏的矛盾日益白热化,朝廷上下无人忧心国事,人人为爵禄奔波,在内耗中削弱了秦的统治力量,凝聚力的丧失最终将整个王朝给真正葬送了。
    一、中央权力纷争不断
    秦国兼并六国,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如何对这样一个国家进行治理对秦王朝统治者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况且又没有可以借鉴的治国经验”,对此,统治集团内部两次在廷议上就此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热点日益集中在行分封还是行郡县上。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权力角逐上无论君主、贵族、官吏都希望形势能够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前进。尽管最后这次争论以在全国行郡县来结束,但集团内部的分裂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1、君主对军功贵族的猜忌
    面对权力的诱惑,身处权力中心的人有着比旁人更强的渴求欲和占有欲,他们十分热衷于权力,在对权力究竟进行如何上一直被困扰着。商周时的分封,可以使每个贵族在各自的势力范围独享权力,但谁有满足于所有,于是便出现晋国六卿、齐国田常那样的弑君夺权的人,这无疑是君主的噩梦,极度的不安全感使他们意识到有必要任用自己所信任的人来担当要职而不再给予分封,造成大量的非世袭职业文官阶层作为自己向贵族讨取权力的后盾。在与君主权力角逐中败北的贵族日渐退出国家行政管理的舞台,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适应环境走上了以军功起家的步子。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失去权势的贵族开始在军队中站稳脚跟,从而形成君主日益离不开的军功贵族集团。在有山东六国存在的情况下,有心病的君主与贵族达成暂时的妥协,君主不会动摇贵族在军队中的权势,你们过去失去的东西可以在对山东六国的征伐中要回来。但征伐的越多,功劳的越重也会给君主以不安的心理,“功到雄奇即罪名”。当秦一统后在廷议讨论治国之策“群臣皆以为便”时,始皇帝却力排众议地支持李斯郡县制的主张。原因无它,李斯说出了始皇帝心中最想说却又不好说的话。始皇帝希望经过这件事让群臣明白一个道理:究竟谁才是这个帝国的主宰?君臣共治早就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了,它现在不会存在,将来也不会发生。我之所以要将这事放在朝堂上廷议是顾全你们的颜面,但君主独裁的本质将不会改变。军功贵族也看到了这点却只能忍气吞声。君主虽然获得全盘胜利,面对这些功臣也不得不表示安慰,作出些让步,封了些功臣为侯,如王翦封武成侯,王贲封通武侯,赵亥为建成侯。在每次出游刻石铭功上也总是让武将排在文臣前面,以示君主没有忘记你们的赫赫战功,满足贵族的虚荣心。始皇帝深知要想君权不会旁落,就要会平衡各方的势力,君主才是最大的赢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