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17|回復: 0

[講古] 子女从父姓的原因

[複製鏈接]
中国历史网 發表於 2019-3-22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华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黄帝及其后裔。事实上,黄帝不只是最早定姓氏的人,父子同姓也是从他开始的。他的25个儿子中,有两人和他同姓。到了如今,儿子跟父亲同姓、亲生兄弟同姓已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中华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黄帝及其后裔

中华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黄帝及其后裔

中华姓氏 90%以上出自黄帝一脉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为人文始祖,还与伏羲、炎帝等被尊为姓氏始祖。

他是少典的儿子,原本姓公孙,后来因为长居姬水边而改姓姬。其生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所以被称为轩辕氏。因为建国在有熊(今河南新郑),所以也被人称为有熊氏。传说中,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等发明都跟他有关。

史书记载,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已经去世的姓氏专家谢俊祥认为,所谓25个儿子很可能是25个氏族,由此也可以看出黄帝族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联盟。

据资料显示,黄帝之子的12个姓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诸侯国),又派生出510个姓。其中的姬姓,作为黄帝的嫡系,势力最为庞大,拥有61个属地,衍生出432个姓。

在黄帝文化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的河南新郑本土『大家』刘文学称,因为黄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各朝各代的皇帝总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言外之意就是,既然都是黄帝的子孙,都流着黄帝的高贵血脉,你能做皇帝,我当然也能做皇帝。』

在刘文学看来,这也是出自黄帝一脉的姓氏很多的原因之一。他统计发现,中华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黄帝及其后裔。另外,河南新郑作为黄帝故里,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仅源于新郑的姓氏就有300多个。

父子同姓,是从黄帝开始的

〖国语·晋语四〗中说,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的有14个人,一共12姓。这其中,只有青阳与仓林氏这两个儿子跟黄帝同姓,都姓姬。

如今在咱们看来,这么多兄弟都不同姓,实在是不可思议。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绍连说,倘若大家了解原始社会的习俗,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原来,早期的姓氏都是从出生地、母亲的氏族而得的。也就是说,一个氏族的名称和族员的姓氏大都是由居住地来的,也有人以图腾为姓。当一个氏族因人员增多而分裂时,新的氏族和成员要搬去别处,就会衍生出新姓氏。

李绍连举例说,比如黄帝、炎帝兄弟族跟父母氏族少典族就不同姓,炎、黄兄弟二人也不同姓(炎帝姓姜)。

为什么黄帝的那么多孩子中,只有两个人跟他同姓姬呢?因为当时实行的是族外对偶婚。也就是说,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保持较稳定的同居生活。这种婚姻中,一个女子往往有许多丈夫,她并不能确定孩子是哪个丈夫的。

而在黄帝时代后期,出现了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姻家庭,有了可确认的子女,而且母系氏族社会转为父系氏族社会,也就有了父子同姓的基础。

所以,在中华大地上,父子同姓从黄帝开始,也就不难理解了。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4-10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华夏姓氏制度中父系传承的文化渊源》

黄帝制姓,百世不迁。华夏姓氏制度之确立,实肇端于轩辕黄帝时期。考《国语·晋语》所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分十二姓,其中唯青阳、苍林二子承姬姓,此实为父系姓氏传承之滥觞。细究其理,当从氏族社会发展规律与文化建构双重维度解之。

一、氏族分化与姓氏演变机制
上古氏族社会实行"因生赐姓"制度,其得姓途径有三:或以居地为姓(如姜姓源于姜水),或以母族为姓(如姒姓承母族有莘氏),或以图腾为姓(如风姓取凤鸟图腾)。黄帝时代正值氏族裂变高峰期,《史记·五帝本纪》载"诸侯相侵伐"之状,实为氏族扩张之写照。每有新的氏族分支迁徙,辄以新居地特征另立新姓,此即"黄帝二十五子"实为二十五氏族之真义。谢俊祥先生所谓"部落联盟说",正揭示出姓氏分化与氏族拓殖的共生关系。

二、父系传承的制度化转折
黄帝确立父子同姓制,实为文明演进之关键转折。姬姓作为嫡系传承,形成"大宗-小宗"的宗法雏形。考诸青铜器铭文,西周时期姬姓衍生432氏,皆严格遵循"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父系传承原则。刘文学先生所言"黄帝血脉说",实为周代宗法制度的文化溯源。这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姓氏制度,较之早期"因生赐姓"的随机性,更具社会组织效能,故能为后世王朝所承袭。

三、文化建构中的正统性诉求
李绍连先生揭示的族外婚习俗,恰说明黄帝时代正处于母系向父系过渡期。选择部分子嗣承袭本姓,既保留氏族联姻传统,又开创父系传承先例。这种制度设计被后世不断神圣化,《白虎通义》称"姓者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将父系血脉上升为天道秩序。历代帝王自诩黄帝苗裔,非尽为血缘事实,实乃文化正统性的建构策略。

要而论之,华夏姓氏制度从多元起源到父系定型,既是社会组织方式变革的产物,更是文明价值选择的体现。黄帝制姓的伟大意义,不在于确立单一传承模式,而在于开创了血缘认同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社会组织范式。今人观之,当透过姓氏表象,领悟其中蕴含的文明演进智慧。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4-12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华夏姓氏制度中从父姓传统的文化渊源》

黄帝制姓,胙土命氏,此乃华夏姓氏制度之滥觞。考《国语·晋语》所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唯青阳、苍林二子承姬姓,实开父子同姓之先河。此非偶然之事,实为华夏文明演进之重要里程碑。

一、姓氏制度的文明演进
上古母系社会,姓从女生,氏因地异。黄帝时代正值母系向父系过渡之际,《白虎通义》云:"黄帝作制度,得百物之名。"其定姓别婚姻之功,实为文明肇造之关键。姬姓作为黄帝嫡系,衍生四百余姓,恰如《说文解字》所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黄帝以姬水为姓,既存母系遗风,又启父系新制。

二、宗法制度的礼制基础
周代宗法制度确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传承体系。《礼记·大传》言:"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父子同姓实为宗法制度的核心要义。姬周分封八百诸侯,皆以姬姓为尊,形成"大宗百世不迁"的传承体系。考古所见青铜器铭文,凡称"某子某"者,皆明父子世系,此即从父姓制度之实物见证。

三、文化认同的象征意义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抚万民,度四方",其姓氏制度实为凝聚部落联盟的文化纽带。刘文学先生所见极是,后世帝王皆自诩黄帝苗裔,正因姬姓体系已成华夏共祖的象征。新郑出土战国"黄帝战蚩尤"画像砖,其题记多冠以"有熊氏"之称,可见姓氏作为文化符号的深远影响。

四、人类学视角的现代诠释
李绍连先生所言族外婚制,实为人类学所谓"氏族外婚制"。黄帝时代同姓不婚的规制,较之《周礼》"同姓相娶,其生不蕃"的记载更显进步意义。现代DNA研究显示,中原汉族Y染色体单倍型确有高度集中现象,与古籍所载黄帝世系存在奇妙呼应。

结语:
从父姓传统非徒血缘标识,实乃文明传承之载体。明人顾炎武《日知录》有云:"姓氏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相乱也。"当今社会虽提倡姓名自主,然知此传统之源流,方能真正理解华夏文明延续不断之奥秘。吾辈当以"慎终追远"之心,既守文化之本,又开时代之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