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齐鲁晚报 “看这个鹿字!”刘凤君指着鹿字给记者看。只见一头“鹿”昂首徐行作侧视状。鹿角雄壮华丽,躯干健美修长,动态和谐自然。后边的尾巴高高翘起,与昂起的头、角十分对应。刘凤君说,商代甲骨文中的鹿就没这么写实了,多呈正视静态状。其突出的角仍保留得较完美,但多数躯体已变成一条短粗的弧线,下部不再是四肢运动,而仅剩两条直立的腿。一切都在简化,美丽而又富有动态的鹿,演变成了一个形象的图案符号。两者对比之下,昌乐骨刻文在造型上更富美感。
“书画同源”理论的最好解释
刘凤君认为,昌乐骨刻文多数是一种线刻简笔画,少部分则是指事会意形象符号。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史前美术的审美特征。“通过对以上几个字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昌乐骨刻文对商代甲骨文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昌乐骨刻文是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之一。”刘凤君说,昌乐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字,也是对“书画同源”理论的最好解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向俗体文的演变,似乎也经历了类似的造型转换。这种变化,可视为早期人类文字创造和发展演变的一种规律。
新闻背景,2乐骨刻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胶济线西段的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出土阴线刻画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头为多。
2005年春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从朋友手里看到刻字的骨片,鉴定为早期文字。2007年刘教授又见到昌乐县肖广德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首先在学术界公开肯定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和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一样,是中国早期的一种记事图画象形文字。这批文字都是东夷文字,距今4000-4500年,定名为“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刘凤君编著的《昌乐骨刻文》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