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来源: 中国经济史论坛 换个角度来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价值观念及取向的变化,首先改变了整个社会对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的看法,从而降低了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阻力,有利于新生事物的发展。如前面提到的对土地占有者从汉唐时号为“豪强”到宋代号为“田主”的观念转变,对财富占有者财富占有合法性的某种程度的认可,以及对富民阶层重要性的认识和由此而来的反对抑兼并的思想与主张,都与价值取向的变化有关。其次,价值观念及取向的变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如唐宋得到普遍发展的租佃契约制,虽然是一种剥削制度,但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它无疑是一种最具效率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最佳的制度安排。再次,价值观念及取向的变化,使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朝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调整。北宋太宗末年,茶法弊坏,宋廷命三司使陈恕考究茶法利害,准备调整茶法。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分茶法为三等,对副使宋太初说:“吾观上等之说,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固灭裂无取;唯中等之说,公私兼济。吾裁损之,可以经久。”并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即新人中法【38】。过去,政府对商人均采抑制之策,而现在在调整政策时,政府不能只单方面考虑朝廷利益,还要同时考虑商人的利益。这在此前是没有过的现象。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对财富占有合法性的某种认可和对经商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结语
到目前为止,除极个别学者持唐宋社会没有什么变化的观点外,唐宋时期我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对于这种变革的实质,多数学者认为是中国古代由前期向后期的嬗变,而欧洲部分汉学家则称“宋代实为我国近代史的开端”。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认为,唐宋社会的变革不是前后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转型,而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也就是说,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促成唐宋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地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每当社会生产力发展之时,社会剩余产品就必然增多,因此,进入交换的商品也就越来越多,商品经济相应地得到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讲到交换的重要性时指出:生产和交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座标和纵座标。”纵横座标决定了社会经济曲线。这条经济曲线就是商品发展的轨迹(参见李埏先生所著《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页。)。
商品经济是一种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的经济形式。这种内在特性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和赋予的。在中国社会中,商品经济始终是一种进步的力量。每一次大变革时代,都是一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明清以及近代社会,无不如此。如果我们看一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多么大的变化,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并非单向的线性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变革,而社会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他的经济因素以及政治、思想文化因素的变化,也都对唐宋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强调商品经济,并非说其它的因素就不重要,而是旨在说明,在引起唐宋社会变革的诸种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注释:
【1】《白居易集》卷10,《朱陈村》。
【2】《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第17页。
【3】参见林文勋:《略论食盐人中法的产生发展及历史作用》,《盐业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宋朝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4】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通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
【5】刊《文史哲》1995年第1期。
【6】《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7】王应麟:《困学纪闻》卷2。
【8】《唐会要》卷83《嫁娶》。
【9】王明清:《挥麈前录》卷2。
【10】《旧唐书》卷177《曹确传》。
【11】《黄氏日抄》卷78。
【12】刊《转变与定型:宋代历史文化学术讨论文集》,台湾大学2000年。
【13】《宋史》卷173《食货上》。
【14】宋祁:《景文集》卷28《乞损豪强优力农札子》。
【1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
【16】吴箕:《常谈》。转引自漆侠《宋代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郑学檬:《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
【18】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明清:《(挥麈后录・余话)卷1。
【2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0,熙宁五年十一月。
【21】楼钥:《攻集》卷88《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
【22】胡宏:《五峰集》卷2《与刘信叔书》。
【23】顾炎武:《日知录》卷2《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24】叶适:《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
【25】苏辙:《栾城集・三集》卷8《诗病五事》。
【26】《白居易集》卷5《早送举人人试》。
【27】《直讲李先生文集》卷29《原文》。
【28】苏洵:《嘉v集》卷9《史论》。
【2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9,熙宁四年正月壬辰。
【30】叶适:《习学纪言序目》卷23。
【31】《朱子语类》卷122。
【32】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卷19《杭州动学文》。
【33】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秋。
【34】《河南程氏遗书》卷2。
【35】《朱文公集》卷24(与延平李先生书)。
【36】林:《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2《义利》。
【37】《蔡襄全集》卷18《国论要目》。
【38】魏泰:《东轩笔录》卷12《陈晋公为三司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