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人民网 熟知明史的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明朝并不缺少忠臣清官,也不缺少治国良臣,更不缺少御敌良将,但由于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不敢有不再有良策义举。可以说,崇祯皇帝本来是有机会、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没有把握住挽救自己也挽救明朝的机遇。袁崇焕之死,无疑就是崇祯失去机遇的最好代表。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还有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1630年9月22日(崇祯三年)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
袁崇焕的一生,经历辉煌,也充满悲剧。
看:袁崇焕投笔从军之时,已是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疮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党压制清流,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果敢从国外引入新式武器),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致其不久伤重不治而亡),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以明之积弱,与汉唐之强盛相比,袁崇焕能有如此功绩,远非卫青等人堪比。谁能说此业绩不辉煌?
悲:袁崇焕终陷于范文程反间计得逞,可恨朱由检一小儿昏主,自毁长城、自废武功。自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堪此大任,终致大明国破族亡。虽袁崇焕临刑诗中写得好:“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但有了袁崇焕这个功臣反被诛杀的血淋淋现实摆在那里,怎不叫所有正直人寒心?
当然,我们也需要正视历史,全面看待袁崇焕。在历史中的袁崇焕不是传奇,却有时胜似传奇。
说袁崇焕传奇,在于对他一些战役的描述。比如,宁远之战是传奇的,传奇之处是一生没有打过败仗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尝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而这次失败也成了努尔哈赤死亡的直接原因----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是因为在宁远城下中炮而伤势过重去世的,也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因战败而心情郁愤而死。传奇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以前多是明军占优势人数而失败,而这次人数处绝对劣势反而胜利,并且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的第一次胜利。
袁崇焕是儒将也是一员悍将,虽然从各方面看来他很有可能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强悍,使得清人都不得不称他为袁蛮子。如果说宁远之战多少有些被夸大和歪曲的话,那么之后的宁锦大战则是一场真正的血战,随后入援京师在北京城门外的战斗更是肉搏战,袁崇焕性格中的强悍直接反映在了这几场战斗中。清朝八旗铁骑无敌天下,也只有他有能力与对方硬碰硬过招而不落下风。
说全面看待袁崇焕,在于他有些事情处理也不当。袁崇焕不该把取得的成绩当做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沾沾自喜,不该把自己的成就看做是当时的“中流砥柱”,毕竟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挽狂澜于即倒”的。所以他犯下了几件不够聪明的错误,导致自己走上了断头台。
其一,立军令状,轻率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大话,为他的被杀埋下了一个伏笔。因为结果是,终究五年没有复辽,而大清的军队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
其二,阵前斩将,杀了明朝皮岛的总兵毛文龙,这个做法后来被史学家普遍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毛文龙纵有千般不是,也不应该由袁崇焕来杀。同时,由于杀了毛文龙,造成了尚可喜、孔有德与耿精忠的投清,这三个人后来成了清朝夺取中原的最大功臣,当然也是汉人看来最大的汉奸。面对此等错误,崇祯那会不记恨在心?这也就成为袁崇焕后来被杀的第二个伏笔。
其三,袁崇焕的错误,还在于他居然逼崇祯动用自己的私房钱为军队发军饷。崇祯皇帝的心胸绝对不会如唐宗宋祖那样开明,但他迫切地想做大明中兴之主的愿望,又强迫他将这些不满与愤怒压在心底。有这样的一些因素存在,即使袁崇焕五年真正能平了辽,也未必能得善终。
所以,当崇祯皇帝看到袁崇焕无法兑现诺言、大明局势恶劣时,加上皇太极的反间计诱因,就把袁崇焕囚禁了。在此后的一年多里,崇祯皇帝命厂卫严审袁崇焕,但查来查去,即便是百般重刑下,各种刑罚手段用尽,袁崇焕却一直矢口不认其罪,结果东厂人拿他也没有办法,只好上报皇帝定夺,崇祯到底还是以一个“凌迟处死莫须有”的罪名将袁崇焕千刀万剐而亡。袁崇焕只余下的的头颅,还在崇祯授意下,传递到山海关,让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等袁之部将都看到了。也许崇祯的本意是想“杀一儆百”,不曾想起了反作用(这是后话,下面会详谈)。
有朋友在一篇评论中指出:“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这是程本直(笔者注:一介布衣,因仰慕袁崇焕而投身军中效力。袁崇焕下狱后,他多方奔走为袁崇焕请命,代死不成后宁愿与袁崇焕同死)对袁崇焕的评价。亡命徒是没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虽官居高位,过的却是亡命徒生涯,为国为家而亡命。这已经是一生的悲剧,而最终受刑惨死,更将这一个人的悲剧变成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永不能泯灭的创伤。我很是赞同这种观点。
笔者之所以说,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是基于2点考虑:
一是袁崇焕不仅自己是能臣功臣,连他领导的军队也是精兵强将。在诸多明军中,袁崇焕身后留下的辽远边军,是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此点从吴三桂的关宁军从辽东一直打到缅甸即可见证。
当年八万关宁军从辽东打到云南时,只余下了四万人,南明皇室逃入缅甸寻求庇护,清廷交涉但缅王不从,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吴三桂最终亲率四万关宁军,穿越茫茫缅北原始丛林,沿途疾病、饥饿、蛇虫鼠蚁之下,只余衣衫不整的两万人最终走出了原始丛林。
而正是这仅存的两万人,面对缅甸举国动员的几十万大军,面对从未见过的象军,关宁军一击之下即全歼缅军,迫使缅甸臣服并交出南明皇室,吴三桂报仇心切,随即用弓弦绞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而数个世纪后的抗日战争,十万中国远征军再度进军缅甸,来回两次穿越缅北原始丛林后,十万人只余下两万人,且大部辗转撤到了印度。但是正是袁崇焕身后的这支军队,后来却成为了满清入关的前驱之师,多么悲哀。
假如这支部队还是由袁崇焕指挥的话,明朝军事岂能会如此般不堪一击?明朝基业焉能会顷刻间就土崩瓦解?
二是袁崇焕之死,给明朝将士建功立业之热情泼了盆透心凉水。有史料认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不是想为吴翻案,也无法考究其真伪,故不愿纠缠细节。但作为袁崇焕旧部属的吴三桂,是否也会因为看到其主帅忠君报国一生,却遭凌迟处死后余下的头颅,产生一种“另类”想法呢:明朝,该亡了。笔者私以为,这种悲观,与国与家、与情与理,不管你是任何人都恐怕在所难免吧。
当然,吴三桂属于顾虑自身利益狭隘自私之人,因此衍生心理畸形而引清军入关,这是卖国汉奸的行为,是需要谴责的。当与袁崇焕之死无法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以为就是其叛变的关键原因之一。但话又说回来,难道真就没有一点关系吗?怕也未必吧。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我们今天就这个角度看,袁崇焕之死,绝对是起到了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