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網論壇 怕六灣此番折騰,明廷上下對帖木兒朝的貢獅頗有怨言。四年之後,即弘治二年(1489)十一月,當撒馬兒罕的阿黑麻王遣使由滿剌加進貢獅子,兩廣總鎮等官上報朝廷時,朝中大臣多主張卻貢。禮科給事中韓鼎言:『猙獰之獸,非宜玩狎,卻之』。但引起孝宗皇帝重視的是當時禮部左侍郎倪岳上的【請卻賽瑪爾堪進獅子疏】。倪岳在這份奏疏中針對怕六灣貢獅求明廷賞賜情況,提出了只止夷由海道貢獅,非止夷由陸路進貢駝、馬的做法,既維護與帖木兒朝傳統的友好往來,又阻止了帖木兒朝使臣為追逐厚利、不守外交傳統的做法。在給明朝皇帝寄予厚望的同時,穩妥地處理了明與帖木兒朝的關係。而最重要的是,維護了弘治初年明廷倡導的節儉之風,抑制了奢侈之心,為『弘治中興』提供了一個『節儉』的輿論氛圍。李東陽為此寫下了【卻貢獅詩】,反映了這一情景:『萬裏狻猊初卻貢,一時台省共騰歡。極知聖學從心始,誰道忠言逆耳難。漢代謾夸龍是馬,隋家空信鳥為鸞。非才敢作清朝頌,獨和新詩寫寸丹。』
需要指出的是,前引【明武宗實錄】記正德二年事,弘治晚年還是喜歡看撒馬兒罕進貢的獅子表演,但帖木兒朝由海路貢獅由此絕。
帖木兒朝來華貢獅在波斯文獻中亦有反映。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契達伊的【中國紀行】對此便有記載:至於中國人的『慷慨恩賜』或納付的價格,1頭獅子值30箱商品而每隻箱子中都裝100種不同商品:綢緞、緞紋布、拜-貝賴克帛(可能係指絲綢)、馬蹬、鎧甲、剪刀、小刀、鋼針等。每種商品單獨成包、每隻箱子包括1000包,也就是說共有1000種商品。為了交換1頭獅子,他們花銷這樣的30箱商品,而為了交換1隻獵豹或1隻猞猁猻則要奉獻15箱。[59]阿裏・瑪札海裏分析說,獅子是在中國無法找到的一種動物,由於佛教的媒介,獅子在中國獲得了一種象徵性意義,意味着道德和力氣,但同時也代表着智慧。穆斯林們向中國人人奉獻了不少獅子,既經陸路,又經海路運輸,這無疑是由於物以稀為貴。契達伊在此處提到有100種中國商品,但他僅列舉了其中的8種,加上他在其他地方提到的,也就是15種左右,這是令人遺憾的。倪岳在奏疏中提到的給賜加賜物品只有各色絲、紗羅、絹布、彩段、銀兩等,契達伊的記載可能是誇大其辭,明朝的實際『賞賜』可能沒有這麼多,但帖木兒朝商人若有如此看法,他們一旦作為貿易使臣,至明朝後,便會奏求不已以便儘可能地得到他們儘可能多的賞賜。
四、中國瓷器輸入帖木兒朝
明與帖木兒朝的貢賜貿易中,明朝『賜給』帖木兒朝的主要是彩段、絲、絹布、銀鈔等。數量較大的是絹。織物之類不易長久保存,今天我們很難再見到它了。然而帖木兒朝所需物品中,常被人們忽略的是瓷器。【明實錄】中也談到瓷器,只是記載不多,如:永樂十七年五月,明朝賜給失剌思王亦不剌金的物品中,就有磁器。
據【克拉維約東使記】記載:克拉維約一行在渴石參觀正在建築中之帖木兒行宮時,發現該行宮客廳地面滿地皆鋪以藍色瓷磚。帖木兒還將大馬大革制瓷器的陶工遣送至撒馬兒罕。陳誠【西域番國志】記哈烈瓷器時說:『造瓷器尤精,描以花草,施以五采,規制甚佳,但不及中國輕清潔瑩,擊之無聲,蓋其土性如此。實際上陳誠與克拉維約所見皆非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只是施以青白釉彩的陶器。帖木兒朝的統治者更喜歡中國瓷器。布哇【帖木兒帝國】:『回曆852(1448/1449)月即別部侵入河中,殘破撒馬兒罕及其附近諸地,毀夏宮,從中國運至之瓷塔,亦碎。』其時,兀魯伯剛剛去世。而兀魯伯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巴布爾回憶錄】說,兀魯伯曾在撒馬兒罕建造了一座『雕刻的清真寺』,其所以稱作『雕刻的』,是因為它的頂篷和牆壁都覆以黑石,並用由木塊組成的中國畫裝飾起來。巴布爾還說,兀魯伯・米兒咱在科希克山麓辟了一個花園,在這個公園裏有一個亭子,稱為支那廳(瓷廳),因其前面矮牆的下部都為瓷磚所鋪砌。這些瓷磚是他派人去中國採辦來的。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在其【陶瓷之路】一書中,談到他訪問阿富汗時,在喀布爾的一個大地毯店,曾見到大約在14至15世紀運到阿富汗的幾個明代青瓷大盤。並指出在阿塞拜疆曾出土了不少精美的中國瓷器。其中淺綠色的瓷器,可能是明代龍泉窯青瓷。阿裏・阿克巴爾對中國瓷器十分推崇,在其【中國紀行】中不僅介紹了瓷器的製造技術,並指出:『瓷器有三大特點,除玉石以外,其它物質都不具備這些特點:一是把任何物質倒入瓷器中時,混濁的部分就沉到底部,上面部分得到澄清。二是它不會用舊。三是它不留下劃痕,除用金剛石才能劃它。因此可用來驗試金剛石。用瓷器吃飯喝水可以增進食慾。不論瓷器多厚,在燈火或陽光下都可以從裏面看到外部的彩繪(或瓷器的暗花)』【中國紀行】寫成於1516年,正當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其時帖木兒王朝已亡,但【中國紀行】中反映的多是此前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