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百家讲坛》杂志 将“状元”之冠戴在考试出色者的头上,自古就有,但明代以前并没有法定“状元”。
最早的“状元”与汉代实行的征辟制密切相关。征辟是察举制(两汉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的一种,可分为皇帝征召与地方府州辟除。明朝人卜陈彝在《握兰轩随笔》中说:“状元之目,始自辟召。”征召和辟除都需要有举状,凡是上了举状的人,都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望、才干的贤达人士,人名排列没有高下之分,皆为“状元”。
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认为:“进士第一人称状元,起于唐。”他们还可以被称为“状头”“榜首”“榜头”等。直到北宋时期,“状元”才普遍被用来称科考第一名,但当时“状元”之称的使用并没有后世那样严格,科考中榜进士无论是否是头名,皆可被称之为“状元”,如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状元榜眼》中曾有“是第二、第三皆可称状元也”之语。
明朝时期,政府首次以官方态度对殿试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做了明确的规定:“(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由此可以看出,明代以降,真正法定意义上的“状元”才正式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