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59|回復: 2

[中药大全] 雾水葛的功效与作用

[複製鏈接]
中草药手册 發表於 2019-4-1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雾水葛

雾水葛

雾水葛

雾水葛,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雾水葛的带根全草。分布于甘肃、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清肿排脓,利水通淋之功效。用于疮疡痈疽,乳痈,风火牙痛,痢疾,腹泻,小便淋痛,白浊。

中药材雾水葛

中药材雾水葛

雾水葛图片

雾水葛的功效

雾水葛的功效

雾水葛图片

雾水葛的作用

雾水葛的作用

雾水葛图片

雾水葛简介

药材名:雾水葛

拼音:Wù Shuǐ Gě

别名:地消散、脓见消、喂脓膏、田薯、石薯、水麻秧、拔脓膏、山参、糯米草山三茄、生肉药

来源:本品为荨麻科植物雾水葛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全年可采,晒干。

性状:干燥带根全草,根系细小,主茎短,分枝披散,疏被毛,红棕色。叶膜质而脆,易碎,叶柄纤细。气微,味淡。

性味:味甘、淡,性寒。

归经:入脾、大肠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疮疡无脓者勿用之,以免增痛。

雾水葛的功效

清热解毒;清肿排脓;利水通淋。主疮疡痈疽;乳痈;风火牙痛;痢疾;腹泻;小便淋痛;白浊

雾水葛的用法

内服:0.5~1两;--〖全国中草药汇编〗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中药大辞典〗

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含漱。--〖中华本草〗

雾水葛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尿路感染,肠炎,痢疾,疖肿,乳痈

雾水葛鲜品一至二两或干品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外伤骨折(复位,固定后),痈疮

雾水葛鲜叶捣敷患处,或用于粉调酒包敷患处。(〖文山中草药〗)

③治硬皮病

雾水葛叶,葫芦茶叶,和食盐捣烂外敷;并用雾水葛茎和葫芦茶煎水洗擦。(〖全展选编·皮肤科〗)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8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雾水葛药性考略》

雾水葛者,荨麻科良药也。其性甘淡而寒,善走脾与大肠二经,具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水通淋三要功。观其形质,根系纤细而茎枝披散,叶薄如蝉翼,色呈红棕,此乃禀金水相生之象,故能引毒下行,尤擅治疮疡痈疽诸症。

昔《本草备要》言其"为外科消痈圣药",今验之临床,凡乳痈焮肿、风火牙痛,取鲜品捣敷,其效如响。其利水之功,非独通淋,更可解白浊之困,此正合《内经》"洁净府"之旨。然须明辨:疮未成脓者忌用,恐寒凉过早,反致气血凝滞。

至若用法,内服宜量症施治:鲜者倍用,干者减半。外用之法尤妙,或含漱以解牙疳,或敷贴以消痈肿,皆取"就近祛邪"之理。今人用治湿热痢疾,亦取其寒能胜热、淡可渗湿之性。

此物生于东南湿地,得水土清阳之气,故善涤荡浊邪。然寒凉之品,中病即止,若过服则恐伤脾胃生生之气,不可不慎。
覃冒 發表於 2025-4-17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雾水葛药性考略及其临床应用刍议》

雾水葛者,荨麻科草本,古称"地消散"、"脓见消",其名已彰拔毒消痈之效。考《岭南采药录》载其"治痈疽疔毒,散结消肿",与今之药理研究颇相契合。此物性寒味甘淡,禀金水之气,专入脾与大肠经,诚为外科要药。

一、药性辨析
其根茎红棕披散,叶薄易碎,质轻上扬,正合"轻可去实"之旨。性寒能清热,味淡可渗利,故具三善:一善解血分热毒,二善消肌肉痈肿,三善通水道淋浊。然须明辨,其排脓之功尤著,《本草备要》所谓"见脓则消,无脓则痛",故疮疡未成脓者当慎用。

二、临床应用精要
1. 外科诸证:鲜品捣敷治乳痈,取其"结者散之"之力。佐以酒调,可增药性透达。昔年岭南医家治背疽,常以雾水葛配蒲公英等分捣敷,谓其"拔毒如神"。
2. 湿热下注:煎汤内服治淋浊,其效在"通因通用"。广东民间治白浊,每与车前草同煎,盖取淡渗清利之性。
3. 口齿热痛:鲜汁含漱治风火牙痛,此即"火郁发之"之理。闽南医籍载其汁合醋漱口,可折上炎之火。

三、施用禁忌
此物终属寒凉,脾胃虚寒者宜佐生姜;阴疽漫肿者尤当忌用。今见市肆有妄称其"山参"者,实为讹传,学者当明辨。

四、古今验方参酌
1. 治肠痈:合红藤、败酱草煎服(《浙南本草新编》)
2. 外伤瘀肿:鲜叶调黄酒外敷,须避破皮处(《岭南正骨秘要》)

结语:雾水葛之用,贵在辨证。其性轻扬,善走肌表;其味淡渗,长于通利。然今人每见"消炎"二字即滥施之,殊不知中医外科首重辨脓之有无、辨肿之阴阳。学者当参《外科正宗》"消托补"三法,方能尽此药之妙。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