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8|回復: 0

[中医入门] 身体太虚了怎么调理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9-4-8 22: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生活中有不少人都很『懒』:往沙发上一坐就不想动,甚至在床上躺一整天,平时总是没精打采,说话有气无力稍微干点活就累得不行……

然而有时候真的不是人太懒,而是身体太虚!正是因为体虚得不到改善,才导致许多人常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不是人太懒,而是身体太虚

不是人太懒,而是身体太虚

1

是虚不是懒,4类虚证要分清

1、不爱活动:血虚

血液是人体传输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物质的重要载体,然而血液生成不足或者营养匮乏时,就会削弱血液对身体的滋养功能,形成血虚亏损的状态。

血虚体质的人容易有头晕目眩、手足发麻、贫血、月经不调、肌肉无力等症状,以致于平时不爱活动。

2、无精打采:气虚

气就是人体的精、气、神,情绪低落、熬夜、睡眠质量降低等都容易损伤气机,造成气虚体弱的后果。

气虚者会明显感觉到精神不振、困倦乏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并且会影响到内分泌激素水平和各器官功能,容易使免疫力下降

3、畏寒怕冷:阳虚

初春温度低,阳光少,很多人都容易出现阳气不足的症状,比如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关节疼痛、频繁感冒等。

阳虚还容易弱化我们的脾胃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腹胀等,不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4、心烦失眠:阴虚

阴虚往往伴随着阳气过亢、津液不足,容易使人感觉口干舌苦、心胸烦热,或者有咽喉肿痛、食欲不振、失眠盗汗或便秘的症状。

2

照照镜子,1分钟看出虚证

【血虚】面色、唇色苍白,舌质淡白,指甲按压后不能立刻恢复红润,手掌冰凉少血色,掉发增多。

【气虚】面部长斑,手心偏黄,眼白浑浊发黄,眼睛干涩沉重。

【阳虚】面色黯淡,口唇青紫,舌苔淡白。

【阴虚】皮肤干涩、两颊颧红,舌质红、舌苔少,口唇发干,头发枯黄。

3

内调外养改善体质

气血运行全身,与五脏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很多时候体虚也会表现为脾、胃、肺等器官的功能异常。

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这些症状,然后多加调养内腑,就有助于改善各种虚弱体质。

1肺虚

当肺部的气血不足,血压不够时,从心脏泵出的血液和营养也会受到影响,供输到全身会变得更加困难。

肺虚的人,一种是肺阴虚,多表现为喉咙干渴嘶哑,容易发炎上火。一种是肺阳虚,不仅肺活量小,还容易胸闷气短、咳嗽多痰。

建议

【沙参麦冬茶】

材料:沙参、麦冬各10克,煮沸后饮用。

功效:能生津止渴,滋补肺气。

2胃虚

胃部每天都会进行自我修复,健康的胃很少会出现溃疡、胀气、反酸等。但如果患有胃气虚,那么胃部自我修复的能力就弱,更容易发展成胃病。

比如胃气不足会出现消化不良、胃酸分泌异常、腹胀腹泻等,许多老胃病可能就是胃虚不受补,而导致的病情反复。

建议

【陈皮花生瘦肉粥】

材料:陈皮10克、大米100克、瘦猪肉50克、花生20克、枸杞10克、牛油果20克、葱姜少许。

功效:有造湿化痰、健脾益胃的作用。

3肝虚

肝脏有一定造血功能,而且还承担着分解、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工作。肝气虚的人,往往气色不好,还容易出现色斑、皱纹、皮肤粗糙等症状。

肝脏功能受损还会影响到眼睛,长期肝血不足,也会给眼睛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提前发展成老花眼。

建议

【逍遥汤】

材料:取当归、白芍、茯苓、炒白术各12克,柴胡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煎水服用。

功效:有疏肝养血的作用,具体用法需咨询医师。

4脾虚

脾虚时人们体内湿气重、阳气弱,可能会畏寒、失眠、头痛、食欲不振等。潮湿的天气更容易引起脾虚,如果不把湿气排出,一遇到风邪寒邪侵袭就容易生病。

建议

【护脾茶】

材料:党参、炒白术、陈皮、甘草每味药取10克,水煎煮代茶饮即可。

功效:能芳香醒脾、化痰利湿、消食导滞。服用前请咨询医师。

5肾虚

肾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来源,有藏精固元的功能。肾脏健康的人精神好有活力,一旦肾脏虚弱,首先就会精力不济、困倦乏力。

而肾虚又有肾气虚、肾阳虚和肾阴虚之分,需要分辨清楚症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调养。

建议

【右归丸】

材料:包含有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枸杞、山萸肉、山药、菟丝子、杜仲和当归等药材。

功效:有温肾壮阳的作用,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