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9|回復: 0

[史學] 《资治通鉴》的纂集与特点(1)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2-3-14 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北宋政权建立100余年间,学术文化事业出现繁盛景象。仁宗即位后,潜伏的社会危机逐渐暴露,“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仁宗君臣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向往唐朝“为国长久”,掀起朝堂议政必引唐代故事的风气。在《新唐书》修成之前,已经出现一批以《春秋》义例褒贬唐代史事的著述,其代表可谓孙甫《唐史记》75卷。孙甫以(旧)《唐书》“繁冗、遗略,多失体法”,“治乱之本亦未之明,劝戒之道亦未之著”,遂“用编年之体,所以次序君臣之事”。司马光为之作“书后”,欧阳修、苏轼等以其为旧史所不及。改用编年、效法《春秋》受到推重。孙甫说得非常清楚:“《春秋》记乱世之事,以褒贬代王者赏罚。时之为恶者众,率辨其心迹而贬之,使恶名不朽。为君者、为臣者见为恶之效,安得不惧而防之,此戒之之道也。”[1]在这样的社会、学术氛围下,司马光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从政实施其改变社会危机的主张,一方面进行著述改断代纪传史为通古编年史,将中国编年史推向顶峰,与纪传史始祖司马迁并驾齐驱,被誉为“两司马”,成为中国史学最高成就的象征。


    一、纂集经过


    《资治通鉴》的纂集,应当从《历年图》说起。英宗即位第二年改元治平,治平元年(1064)三月,司马光进其所纂《历年图》,则《历年图》当纂于此前。《记历年图后》述其初衷:“光顷岁读史,患其文繁事广,不能得其纲要,又诸国分列,岁时先后,参差不齐,乃上采共和以来,下讫五代,略记国家兴衰大迹,集为五图。每图为五重,每重为六十行,每行纪一年之事。其年取一国为主,而以朱书他国元年缀于其下。盖欲指其元年,以推二、三、四、五,则从可知矣。凡一千八百年,命曰《历年图》。其书杂乱无法,聊以私便于讨论,不敢广布他人也。”[2]此时司马光主要考虑的是旧史“文繁事广,不能得其纲要”,“诸国分列,岁时先后,参差不齐”,集为五图,用朱、墨两色文字,都是为了“聊以私便于讨论”。而且其起始之年为“共和”,并非战国“三家分晋”。随后不久,奏其《通志》8卷,进书表这样写:“臣有先所述《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史记》之外,参以他书,于七国兴亡之迹,大略可见。”[3]《通志》8卷,即《资治通鉴》周纪5卷、秦纪3卷。


    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于是司马光进奏曰:


    自少已来,略涉群史。窃见纪传之体,文字繁多,虽以衡门专学之士,往往读之不能周浃,况于帝王,日有万机,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诚为未易。窃不自揆,常欲上自战国,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采他书,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左氏春秋传》体,为编年一书,名曰《通志》。其余浮冗之文,悉删去不载,庶几听览不劳,而闻见甚博。……顷臣曾以战国八卷上进,幸蒙赐览,今所奉诏旨,未审令臣续成此书,或别有编集?若续此书,欲乞亦以《通志》为名。其书上下贯穿千余载,固非愚臣所能独修。[4]


    同时,以刘恕、赵锡君皆习史学,为众人所推,欲望特差二人同修。“诏从之,而令接所进书八卷编集,俟书成取旨赐名。”其后,赵君锡以父丧而不赴,命刘代之。


    据司马光后来所写《资治通鉴进书表》追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神宗即位当年,治平四年(1067)十月,亲制序云:“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令书成后写入,司马光立即写了《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同时,“又赐颍邸旧书二千四百二卷”[5]。熙宁三年(1070)六月,司马光请以范祖禹同修。元丰元年(1078)九月刘恕卒,十月请以子司马康充编修《资治通鉴》所检阅文字。其后,神宗又“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