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4|回復: 0

[國學灌水] “空城计”是诸葛亮与司马懿间的默契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10-25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论剑历史门户网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马退回汉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际,不料,司马懿大军突然出现在城外几十里处,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险招,玩了一手“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了。
   
   
     在正史中,孔明见街亭败绩,北伐受挫,战局已经对己不利,于是迅速撤回汉中,并没有再空耗军力。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见已经打退蜀汉,也没有苦追。当时,司马懿更是远在宛城一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街亭或西城。《演义》为了贬低曹真,并强调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最大对手,硬是把司马移位到了街亭前线。其实,司马懿是在后来才顶替曹真出现在对蜀汉前线的。
   
   
     其实,“空城计”也有其说法来源。《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注里,记有一段郭冲讲的小故事:“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史学界称其为“郭冲三事”,后边还有郭冲的“四事”和“五事”。这个郭冲是诸葛亮的粉丝,他讲的故事都是盲目推重孔明的。这一段“郭冲三事”的情节,更是于史不符、于理不合,十分荒谬。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连现在人也明白,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司马懿不会愚蠢和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这事情肯定是虚构的。问题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原来,《演义》中司马懿的这个举动,符合了他的身份与目的。他这次出兵,在曹真和郭淮看来,并不是帮他们,而是来抢功劳的。司马懿此前在上庸干掉孟达,已经立了首功;到街亭就破了马谡,并先郭淮一步,取了列柳城,这次头功也被他得了;如果在西城县,司马又捞到一个大的,拿下了诸葛亮,他就算全功了。
   
   
     下头的仗还怎么打?
   
   
     司马懿功高震主,又抢了曹真的全部功劳,曹氏能放过他么?
   
   
     司马刚刚从被贬的状态中恢复,立即便立不世全功,曹氏将没法安置他,司马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司马需要诸葛亮继续存在下去,就像《演义》中诸葛亮特地在华容道放过曹操一样,这是一种权术。司马需要在与诸葛的对垒中,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培植势力,而不是一上来就跟草包曹真争功,那样只会再次贾祸。
   
   
     所以,《演义》中“空城计”之后的章节中,感觉到曹真对自己不满的司马懿,处处让着功劳给曹真,自己则一再谨慎谦抑,胜则不求全胜,只要一步步小胜;败则避免大败,实力必须保全――套用眼下网游的攻略,司马懿其实是把诸葛亮当成了供自己练级、打装备的BOSS。
   
   
     为将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按正常的战争逻辑分析,出动十五万大军,前后方圆百里之内的虚实,都在大军哨探耳目的监视之下,否则司马懿敢到处乱撞么?何况,司马是非常狡猾的老狐狸。
   
   
     诸葛城中的虚实,应该都在司马的算度之中。
   
   
     所以,兵临城下时,他“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是在看孔明耍猴戏的丑态,而心里笑他。次子司马昭初生牛犊,不明进退的秘要,偏要替老爸点破。司马懿嫌他年少轻狂,所以才要“教训”一番。诸葛亮见司马懿竟被自己“吓退”,也觉意外,硬撑着得意炫耀一下。
在罗贯中笔下,这样用心的细节,前后一定会有相似的小故事照应一下,作为提醒(此即“草蛇灰线”)。前面诸葛亮一战而擒夏侯,却不杀他,而是放了他,成全他“戴罪立功”,继续瞎指挥,那是因为诸葛看透了夏侯。如今空城之下,司马放过诸葛,让他继续带兵(诸葛若被干掉,蜀汉统帅必然换成魏延,因为当时蒋琬太年轻,姜维也还是无名鼠辈),这是因为司马已经通过马谡和孟达的下场,看透了诸葛。
   
   
     《演义》对诸葛搞掉孟达,也有明笔表现。历史上,孟达错判形势,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司马懿将起宛洛之兵对付自己,不过宛洛在千里之外,鞭长莫及,自己有充分时间准备叛乱。而《演义》中,这封信变成了诸葛亮写给孟达的,摆明了是孔明在促使孟达误判形势。更妙的是,这二人的书信往来,被司马懿截获了,当时司马的表现是“感叹不已”,它对于孔明因小失大,因私废公的做法,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后面,司马懿做了两件事,一是在陈仓布置了郝昭,算定诸葛会来(正史上却是曹真的功劳);二是回到朝廷,向曹睿奏道:“今蜀兵见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天下之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这是在要军权,立刻便被曹魏嫡系的尚书孙资制止了,称只要曹魏谨守边境,让敌人“自相残害”,吴、蜀可以不战而胜。
   
   
     曹睿“大悟”,马上就威胁性地问司马懿:“此论如何?”司马懿的野心被看穿,只好说:“此乃公论易安之理也。”此后,他就再没有提过类似的要求,而且一直在装孙子示弱、保持实力。
   
   
     总之,罗贯中在“空城计”前后所塑造的诸葛与司马的策略对比,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二人的性格所带来的不同人生选择:一个是强出头,一个是有意示弱。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是强势,在对曹魏时,蜀汉却是弱势;司马懿在曹魏内部是弱势,但曹魏对蜀汉却是强势。司马不愁胜仗,却要担忧自己的处境;诸葛不愁自己的地位,却缺少胜仗为国家打开局面。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处境更难一些,所以他的应对也显得更聪明,对后人更有借鉴价值。
    《演义》中的“空城计”虽然是虚构的,但在战史上,却有很多使用“空城计”战术而成功的案例。
   
     据《左传》记载,楚国令尹子元为了立功篡位,于公元前666年发大兵去攻打郑国。楚强郑弱,郑文公在危急时刻,采纳谋士叔詹建议,将城门大开,让百姓任意出入,以为迷惑。楚军统帅子元见状,不敢贸然进入,便扎营等待时机。这时,风传郑的盟国齐、宋、鲁等的援军将马上到达。子元害怕腹背受敌,连夜撤兵。为防止追击,楚国军队撤离时,故意将军营帐幕原封不动,留在原地。待郑国探知楚军已全部撤走,方知面对的楚军营垒,原来也是空营。此战,双方空城计对空营记,都是 “无招胜有招”。
   
   
     西汉时,汉朝与匈奴交兵,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也发现了李广,急忙上山摆阵,观察动静。李广的部下非常恐慌。李广低声指挥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吃草。
   
   
     匈奴大将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休息。匈奴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却慌张引兵逃了,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又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三月,有农民军孙恩起兵谋反,攻打到海盐城,时有晋将刘裕扼守海盐。刘裕兵少,但他巧用计谋,夜里在城中放倒旗帜,隐藏主力,次日天明,大开城门,并叫一些老弱在城墙上候着。孙恩军见状上前,问“守将哪里去了”,老弱们说:“已经连夜逃走了。”于是,孙恩军争相入城,被刘裕奋起伏击,孙恩军大败而逃。
   
     又如,唐朝时吐蕃强盛,一度攻陷唐的边城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张守圭备战不足,情急之下,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吐蕃怀疑城中有备,不敢攻城就退兵了。
   
   
     这些使用“空城计”奏效的战例,无一例外,都是在遭遇战的情急之下,无可奈何而采用的“没办法的办法”;对手也必须是对我方虚实不明,或心中有鬼,怕蚀老本,或干脆是乌合之众。只有这样,才能够用假象迷惑住对手。
   
   
     而像司马懿这样特地放对手一马,以作为自己要挟军权砝码的,在战史上也多有案例,其主角也无一例外,都是野心家,比如桓温、刘裕、安禄山那样的人。


        来源:论剑历史门户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