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3|回復: 0

[國學灌水] 王羲之书法以外一些鲜为人知的事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1-9-21 0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国学网
2011920153446143.jpg

说起王羲之,人们自然会说起他的书法,什么自成一体,自由气象,妍美流便,雄浑开阔,神态潇洒,飘忽如浮云,矫健如惊龙,行书天下第一……反正多么美好的溢美赞誉之词放在这儿都不为过。一千多年来都是这样说的,这点无需再浪费笔墨。这里说一说这位“书圣”书法以外一些鲜为人知的事。  


    好多历史资料上都说王羲之自小就不把心思放在揣摩他人身上,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怀。他为人坦率,不拘礼节,襟怀坦荡,不慕虚荣,具有旷达的性格。《世说新语・雅量》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后人把女婿称为“东床”“令坦”,他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王羲之是东晋辅佐三朝重臣王导的堂侄。“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他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从入仕为官及以后所到任上,由于不爱钱财,不愿为他人所用,总能屡建功勋,因而声望鹊起。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但均被他回绝。他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其实他是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喜欢那种“将在外,有所不受”相对自由的环境。虽“居庙堂之远”,但他一直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当殷浩出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要领兵北伐时,作为旁观者的王羲之客观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北伐必败。因此站在为国家考虑的立场上,王羲之给他写信,劝他不要冒然出兵。自以为是的殷浩没有搭理王羲之的意见,还是坚持领兵北伐。结果被姚襄打的大败。之后,殷大人为挽回面子图谋再举。王羲之得知这个情况再次写信给他,说,“自动乱南迁以来,朝中百官各自按自己的意向行事,耗尽国家库存,其结果,竟然无一功可言,无一事可以载入史册。具体办理政事的官员,岂能推卸自己对天下的责任呢?如果为报复前次北伐失败,过分图谋再举。那样,天下虽然广大,可哪里还有你的容身之地。”果不其然,殷浩北伐屡战屡败,耗资巨大,最后被废为庶人。 


    王羲之在给会稽王的信中同样也说,“以区区吴、越之地,去图谋收复治理天下十分之九的地域,不去量力而行,能不遭到失败吗?为此,我恳请殿下您能命令终止北伐,待时机成熟,再举兵北伐,也不晚。这是当前形势下最应采取的策略。如果不这样做,国家的灾难就会不日而至。” 


    他在任时,东部地区发生荒灾,他负责赈灾,多次给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当地的徭役赋税。 


    他在给尚书谢安的信中写道,“希望朝廷对治理漕运的事情下达规定的期限,交有关部门办理。不要再催逼下层,只是到年底考核成绩的好坏就行了。上司衙门以及都水御史行衙的文件之多,象雨点般下发。其中颠倒错误,互相抵触,不知有多少。在平时,扬州只用一位称职的刺史就足以把政事统理的井井有条;现在有一群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反而没有治理好。只因为法令不一,多方牵制。我认为,用简而易行的办法,便足以守住已有的成就。仓库监督官耗费、盗窃官米,往往数以万计。我认为杀掉一人,便能断绝这种弊端。但是,当权的人不同意。国家向百姓收取重税,却用来肥了贪官污吏,致使国用缺乏,真是可叹啊。” 


    当时一位叫许询的官员曾在同僚刘创借宿,许对刘的款待十分满意。许说,“这样的生活,比在山东时强多了。”王羲之当时在场,说道,“如果z父、许由遇上稷、契,不会说这种话。”说的这二人脸上都有愧色。这老王根本不管人家的颜面往哪放。 


    王羲之的一位同僚谢万任豫州都督,王羲之写信劝诫他,“以你豪迈不羁的性格,屈居群官之中,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希望你和下层官员在生活上保持一致,那就完美无缺了。吃饭只有一道菜,睡席不用双层,这没什么,但古人传为美谈。成功与否的原因,在于积小成大,你要好好记住。”但谢万把他的话当成耳旁风,结局以失败告终。 


    王羲之的这番苦口婆心,就是今天看来也不为过,也完全可以当成修心养性在官场明哲保身的“宝典”。 


    王羲之对当时形势分析准确,谋虑深远,以及对国家政令畅通,惩治腐败的建议应该说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可惜未被当权者采纳。但我们从这件事上可看到的他运筹帷幄,忧国忧民的那份屈原般的爱国之心。只是,后人提到王羲之必言其书法,对他的为人处事几无评述,他的“一招鲜”掩盖了诸多熠熠生辉之处。 


    王羲之最终走上隐士之路,与他的一位同僚王述有直接关系。 


    当他被安排到了会稽郡时,恰逢时任会稽郡内史王述的母亲去世,在他守孝期间,王羲之接任会稽内史。由于他素来看不起王述的为人,以为王述的仕途生涯就此结束了,便想要羞辱他。在王述哭灵守孝的日子里,王羲之多次放言要去吊唁,却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迟迟不动。忽的,有一天他突然造访,也不让门人通报,径直走到灵前进行哀悼,旋即转身离去。按古礼,吊丧而不与丧主会见,是有怨隙和失礼的表现。王羲之非但不以失礼为羞,反在宾朋中大放厥词,说王述不过是个尚书材料,到老也就只能混个仆射职位。现在,当个会稽内史就不知所以然了。在这一点上王羲之表露出刚愎自负目无“领导”的一面。 


    谁知,“不是冤家不聚头”,老天却和王羲之开了个玩笑。这件事的下文是王述守孝期满后,出任扬州刺史,直接成了他的顶头上司。王羲之羞耻难耐,无法接受这个是事实,当即派人到朝廷请求分立会稽郡为越州,想闪转腾挪摆脱冤家。使者无功而返。后来,王述到会稽郡问及刑狱情况,颇为严厉,主管官员被质问的狼狈不堪。王述当下命令王羲之做主进行处理。“官大一级压死人”,王羲之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他深感羞愧,满腹感慨,自然想到自己曾那样刻薄羞辱王述的情节。长嗟之余,王羲之知道自己的仕途生涯结束了,于是称病离开了会稽郡。他来到父母坟前发誓不再做官,此后终身不仕。 


    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追求名士风流,注重自身个性解放。离职后,他和道士许迈为采集药石一起遍访名山大川,泛舟东海,不远千里。他感叹地说,“我最后会死于纵情娱乐。”但是,他还能清醒的做到,“人到晚年,想要听听音乐来陶冶情操,又常常担心儿子们发觉,影响他们的成长,故而对欢乐有所收敛,不敢尽兴。” 


    王羲之一生对朝廷忠心耿耿,为他人出主意指方向,书法艺术成就登峰造极,自己也能因为怕对子女的影响而收敛娱乐享受。但他却也有为人刚愎清高孤傲的一面。诸多因素使他没能颐养天年,为后世多留下一些墨宝和佳话。 


    王羲之在五十九岁时英年早逝,不知与他服食丹药有无关系。若有,真真是依了《兰亭序》中那句“岂不痛哉”。(作者: 王  伟 ) 

        来源:中国国学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