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鲁晚报 张映勤,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文学杂志主编。著有《话剧讲稿》、《世纪忏悔》、《死亡调查》、《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佛道文化通览》等。另发表有小说、散文、评论若干。
他在绍兴几乎没有情感牵挂与依恋之人,绍兴自然没有非回去不可的理由。
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鲁迅应该也和别人一样,对自己的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他在后来的许多散文中总是回忆少年时期在绍兴的生活,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朝花夕拾》中,但是他同时又在避讳着绍兴、警惕着绍兴,表现出一种与家乡漠然隔绝的态度。最明显的例证就是鲁迅1919年底最后一次离开绍兴,直到1936年,在他生命的最后17年里始终没有回过老家。自从1927年10月起鲁迅和许广平一直生活在上海,上海距离绍兴140公里左右,这点距离即使在交通不算发达的当年,也不足以成为鲁迅不回绍兴的理由。
鲁迅在感情上与故乡产生隔膜,甚至不愿意说自己是绍兴人,这里面除了绍兴师爷、刀笔吏这种名声让他厌恶以外,还有他痛苦的少年经历造成的巨大阴影,让他对家乡和家乡人产生一种憎恶心理。但是他晚年始终不回故乡,也许还有不为人道的内中隐情。
首先,我以为,鲁迅晚年不回绍兴的原因与他的夫人朱安有关。朱安也是绍兴人,名门之后,家庭富足。她是鲁迅本家玉田叔祖母的内侄孙女,媒人又是周玉田的儿媳妇谦婶,婆媳俩和鲁迅母亲的关系很好。
众所周知,鲁迅的这一段婚姻是失败痛苦的。朱安不仅大鲁迅三岁,而且身材相貌超出了鲁迅能够接受的底线,让他陷入绝望的境地。两人形同路人,有名无实。对鲁迅不喜欢妻子朱安,许多人为尊者讳,说朱安是一个旧时代的女人,不识字,缠小脚,和鲁迅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我以为还是因为朱安不漂亮,缺乏女性起码的魅力。朱安的外在条件鲁迅在婚前并非一无所知,但是他和朱安未谋一面,婚前也许还心存幻想,觉得以母亲的眼光为他找的妻子应该能够让他接受,但是没想到新婚之夜看到的朱安瘦小枯干,面色黄白,尖下颏,薄嘴唇,宽前额,有些发育不全。鲁迅心里的苦恼和愤恨是可想而知的。但凡他对妻子有一丝好感,26岁的新郎也不会在新婚第四天就抛妻别母,与二弟周作人远赴重洋,返回日本。
从日本回国后,1910年9月,鲁迅回到绍兴担任中学堂教员兼监学,他这时的状态是:囚发蓝衫,喝酒抽烟,意志消沉,荒落殆尽,其内心的痛苦压抑是可想而知的。他长期住在学校宿舍,尽管离家并不很远,走路只需几十分钟,但鲁迅每周只回家一次,主要是取些书籍衣物,看望母亲,对妻子朱安几乎不闻不问。一旦有机会他一定会逃离家乡,以躲避痛苦的婚姻。果然,1912年2月,他应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任职,第二次离开故乡。这之后,鲁迅在北京最终与许广平相恋,两人几经周折,于1927年10月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
鲁迅在感情上从来没有接受过朱安,这个可怜的女人为鲁迅守了一辈子活寡。就两人的婚姻而言,朱安无过错可言,此中的是非我们不去管它,问题是,绍兴不仅促发了鲁迅一段噩梦般的痛苦婚姻,还是他们夫妻两人的共同故乡,在鲁迅的感情生活中这无疑是一处伤心之地。离开家乡另组家庭的鲁迅如何面对?最明智的选择只能是回避。试想:鲁迅的亲戚朋友、同学乡里,朱安的娘家亲人都在绍兴,假设鲁迅回去,以他当时的状况,自己或朱安的亲友问起家里情况,问起朱安,鲁迅会如何作答?以鲁迅的自尊自重,这个尴尬的话题实在是难以面对。
鲁迅晚年不回绍兴的再一个原因,我以为还和他的家庭、兄弟有关。
鲁迅13岁时,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迅速败落,少年的鲁迅经常出入药店和当铺。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因为生活变故带来的心理落差、经济压力,更是精神上的压抑。1919年12月初,绍兴老屋由新台门六房联合出卖,鲁迅接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北上,他在绍兴几乎没有情感牵挂与依恋之人,绍兴自然没有非回去不可的理由。
再说鲁迅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二人分别娶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羽太芳子姐妹,两姐妹分别在绍兴生活八九年之多,并各生育三个儿女。兄弟俩娶日本姐妹俩为妻,并且生儿育女,这样中外合璧的家庭在一百年前的绍兴城肯定是轰动一时、备受乡邻亲友关注的。可是,1923年7月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手足情断;1925年离开在北京的妻子儿女的三弟周建人也像大哥一样,在上海重组家庭。绍兴不是鲁迅一个人的家乡,与三兄弟及其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到绍兴,自然无法回避相关的话题,而这些家庭的重大变故及个人隐私,都是鲁迅对家乡亲友不愿提及的,索性不如避而不回,把绍兴留在记忆深处。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晚年不回绍兴有着复杂的难与人言的个人情感因素。
来源:齐鲁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