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计正山 二、《史记》记载:项羽战死东城
当然,司马迁写《史记》毕竟是忠于史实的,正如林纾评说:“如本文中饱叙荒诞之事,及到了结束时必有悔悟之言,偏复调转,还他到底妄诞。”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结论中特别点明:项羽“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五十里,系项羽葬姬首处。只不过许多人看了前边的“很有趣味”(胡适语)便不再注意后边的枯燥结论罢了。
关于项羽战死东城的事实,《史记》、《汉书》皆有明确记载。看《史记•高祖本纪》:“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王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史记•灌婴》记载的更为详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楚军将吏。”
再看《汉书•高帝纪》“十二月,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
《汉书•灌婴》:“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楚军将吏。”
关于项羽是被五位壮士一齐扑上去并力搏杀而死,《史记》、《汉书》如出一辙地记载:“灌婴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就是说灌婴所率数千骑中有五位勇士一齐冲上去,丛戟攒击,杀死了项羽。
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腾、杨武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的事实,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得到了证实。
“赤泉严侯杨喜: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属淮阴,后从灌婴共斩项籍,侯,千九百户。”
“中水严侯吕马童:以郎骑将汉元年从好,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籍,侯,千五百户。”
“杜衍严侯王翳:以中郎(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下邳,属淮阴侯,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七百户。”
“涅阳严侯吕腾:以骑士汉三年从出关,以郎中共击斩项羽,侯,千五百户,比杜衍侯。”
“吴房严侯杨武:以郎中骑将汉元年从起下,击阳夏,以骑都尉斩项籍,侯,七百户。”
再说,五人“共斩项籍”中,杨武为骑都尉职级最高,然杨武受封禄却最少,只有七百户、吕马童、王翳三人始封时间同为“汉六年正月巳酉”,但所封侯状户相差四百户。吕腾始封为“汉七年”,而杨武始封又迟至“汉八年三月辛卯”。同样得到项王肢体的五人,却在赐封时间、侯状户数上差异甚大(杨武比杨喜迟封二年,侯状户数相差千二百户!)这恰好说明并非“抢得项王肢体便封侯”。再说,杨喜等五人假如是与战友争抢相蹂践而得项王肢体,《汉书•功臣表》就应该记载 “得项王肢体”或“争得项籍尸体”。而绝不会记载为“共斩项籍”、“斩杀项羽”。班氏撰写《汉书》字斟句酌,记载史实的真实性和严密性堪称史中典范,不可能有如此马虎、荒谬的记载。
此外,我以为项王不可能自杀,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他自固陵退至垓下,胸中一直燃烧着义愤和雪耻的怒火。因为鸿沟之约,是楚汉双方自愿签订的和平停战协议,刘项双方都信誓旦旦地承诺;就此停止战争!而项羽是恪守信义的,他很快如约放回刘邦父母妻子一行人质,“汉军皆呼万岁!”然而,转眼间,刘邦却背信弃义、追袭楚军,重新挑起战火。对此,项羽乃至虞姬的胸中也都充满了被欺骗、被讹诈的愤怒。可以想象,自命诸侯霸主的项羽怎堪忍受如此大的耍弄和屈辱,照项羽的性格,他会怒不可遏地发誓:“不杀刘邦、誓不为人!”而此时的项王也只有江东再起、才能雪报此仇!可想而知,项王怎会到了江边却有船不渡呢?
原载:《光明日报》198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