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4|回復: 0

[史學]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5)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4-28 16: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8] 印顺,〈谈入世与佛学〉,同前,页200。  


[19] 详见张曼涛,〈读‘谈入世与佛学’后〉,前揭书,页154-211。[20] 国史馆藏《内政部档案》,(档号待查):甘肃省政府咨(内政部查照准临潭县政府)请委任马辙霄为临潭县嘛呢寺僧纲(1941年2月20日)。  


[21] 国史馆藏《内政部档案》,128/1602:行政院交议有关中国佛教会酒高安敦玉金鼎七县分会代电请饬令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归还酒泉钟楼寺地产案(1940年12月13日);128/1605:中国佛教会酒高安敦玉金鼎七县分会电请依法转咨饬还钟楼寺产(1942年9月8日)。  


[22] 国史馆藏《内政部档案》,档号待查:河南省政府为该省新蔡县金粟寺纠纷咨内政部(1941年6月2日);河南省新蔡县公民代表张山甫等呈请查办该县宋氏家族企图侵占金粟寺庙产乙案(1942年3月)。  


[23] 太虚法师,〈建设现代化中国佛教谈〉,《全书》第33册,页278。  


[24] 国史馆藏《内政部档案》,128/1621:江苏镇江焦山碧山庵僧人柳溪等不服江苏省府所为行政处分提起诉愿(1936年10月16日);(档号待查):内政部决定驳回江苏镇江焦山碧山庵住持纠纷再诉愿案(1937年11月1日)。  


[25] 大醒,〈为本刊迁移台湾讲几句话〉,《海潮音》第三十卷第六期(1949年6月)。  


[26] 于凌波,《中国近代佛门人物志》(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年),页245。  


[27] 大醒,〈欢迎法舫法师归国〉,《海潮音》第廿九卷第六期(1948年6月)。
  

[28] 〈安徽省佛教会快邮代电〉,《海潮音》第十一卷第一期(1930年1月)。  


[29] 〈中佛会会报〉,《海潮音》第廿九卷第一期(1948年1月)。  


[30] 《海潮音》第廿八卷第十二期(1947年12月)。又参见大醒,〈镇海发生县税稽征人员捣毁寺庵事件〉,《海潮音》第廿九卷第十一期(1948年11月)。  


[31] 大醒,〈我们不承认有干涉寺政寺产之任何名义的组织〉,《海潮音》第廿九卷第五期(1948年5月)。  


[32] 〈陈委员严华为沩山寺自呈覆省政府及民政厅文〉,《海潮音》第十一卷第二期(1930年2月)。同期有〈罘月致太虚函〉谓县政府派兵四员协助催租,也是保护佛教云云。  


[33] 谭云山,〈中国佛教现状〉,《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九期(1934年9月)。
  

[34] 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240。  


[35] 同上注,页347。另据谈玄法师(1937年奉太虚之命赴雪窦寺代理)的说法,并非‘应蒋氏延请’,而是1932年雪窦寺住持朗清以太虚与最高领袖相友善,遂率寺众并商同诸山及溪口镇绅,公请太虚来寺住持。见国史馆藏,《内政部档案》,128/1686:谈玄僧呈请驱逐劣僧案。
  

[36] 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414。  


[37] 《海潮音》第十三卷第八期(1932年8月)。  


[38] 《海潮音》第十三卷第四期(1932年4月)。  


[39] 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276。又,有关中国佛教在抗战期间的表现,详见乐观法师,《中国佛教近代史论集》(台北:作者出版,1978年),页23-99。  


[40] 《海潮音》第十三卷第六期(1932年6月)。
  

[41] 《海潮音》第十三卷第十二期(1932年12月)。另外四项是宋版藏经影印、世界佛学苑设立、河南省佛教学苑设立、重兴洛阳白马寺。  


[42] 善因、大醒,〈赞成僧作自耕农〉,《海潮音》第廿九卷第十二期(1948年12月)。  


[43] 伍薏农,〈我们往那里住?――36年在厦门寿山岩讲〉,《海潮音》第廿九卷第四期(1948年4月)。  


[44] 石孚,〈从无我大悲的观点看和平运动〉,《海潮音》第三十卷第三期(1949年3月)。
  

[45] 慕理诺(Miguez-Bonino)等着,《基督教与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台北:台湾神学院,1995年),廖涌祥牧师引言,页15-29。  


[46] 佛使比丘(Buddhadàsa Bhikkhu)着,香光书乡编译组译,《法的社会意义》(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1996年),页86、87、90、100。  
[47] 曾有学者归纳,宗教团体对政府采取的态度可有四种类型:支持,中立,以社会为立场、为社会作见证,公然对抗。无疑,民国时期的佛教属第一种。参见Murray   
A. Ribinstein, ’ Patterns of Church and State Relations in Modern Taiwan ’, 收入《中国近代政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淡江大学,1987年),pp.359-374。  


[48] 参见郭承天,《政教的分立与制衡》(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1年)。


[49] 傅伟勋,〈(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收入氏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化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页233-250。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