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8|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称帝的闹剧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0-11-3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周赧王二十一年,韩公孙喜、魏人伐秦。穰侯荐左更白起于秦王以代向寿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三十七年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
伊阙大战,秦国大败韩国,虏其将,斩首二十四万级,举世震惊,无不惊骇。自此,秦树立了在战国格局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周赧王三十七年十月的一天,秦觉得称“王”很不过瘾,不足以将自己与其他的诸侯君主区别开来,于是,秦依靠自己强大的国力和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在魏冉得一手操办下,自称西帝。但自己称帝也就罢了,秦还要找作伴的。目的有两个:
一、秦想称帝,但不知道时机是否成熟,跃跃欲试,心里没底。于是,为降低自己称帝所带来的风险,免得四面树敌,树大招风。就像我们今天,办一件自己心里没有底的事,总是想拉上一个人,以满足自己不平衡的心理。即使倒霉了,还有个作伴的。秦处西地,自称西帝。就把东海之滨的齐国拉上,一起称帝。帝就是上帝的意思,上古时代有皇帝、炎帝等,崇古的中国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古人,所以后来人没有敢称自己是“帝”的。但也有二百五,到了商朝后期,商纣王就把自己也称帝,是人间的上帝,与天上的上帝互相辉映。可惜,他配不上这个称号,也承受不起,称帝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现在,秦又称帝,但秦称帝有实力作依托,和商纣是两码事。
二、约齐共伐赵。赵和齐是邻国,唇齿相依。从版图上看,秦国只有吞掉赵国,才有可能进军东海之滨的齐国。所以,削弱赵国,是秦统一六国,特别是进军起过的一个必须的战略步骤。所以,秦约齐伐赵,是在离间这两个国家,从中得利。另外,秦国想利用宋国来牵制齐国。宋在中原东部,今天河南和山东的交界处,号称“膏臾之地”,可以说富得不得了。宋国虽然不大,但实力也不弱,不是说干掉就能干掉的。何况,秦也不愿意看到齐灭掉宋,在秦眼里,宋就是一个牵制齐国的棋子,一旦齐灭宋,不但会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且还没有后顾之忧。这是秦不愿意看到的。战国七雄很注意各国力量的消长,一旦一个国家开疆扩地,其他国家就会干涉,防止其坐大坐强,威胁自己。所以,秦必须维持宋在远东地区的存在,牵制齐国。秦送一个“东帝”的称号给齐,约其伐赵,就是削弱赵国的战略利益的需要,也是致使齐无法分身攻宋的战略措施。
苏代看穿了秦的诡计,所以,他相应地给了齐王两个建议:我们可以口头上答应秦国,但暂时不付诸行动。这叫缓兵之计。如果秦称西帝,天下诸侯没有什么反应,自己再称也不迟。如果秦称帝,遭到天下人的唾弃,我们就不称了,枪打出头鸟,我们不能冒这个头。再者,不能攻打赵国,而应该攻打宋。攻打宋,名正言顺,名利双收。攻打赵,则是替人家秦打仗,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果然,齐称帝两天就就告别了这一徒有虚名的称号,还是守弱势比较安全,也比较安心。守弱势而非真的弱,而是“示人以弱”,以卑为尊。说得确切点,就是以卑谋尊。甘处卑位,到底是真的低调处世,还是以退为进?仍然是手段和目的的纠缠和难辨。正是由于手段和目的混淆和不分,才会有谋略,有智慧,或者说中国式的智慧。而道德的独断化,又为这种谋略和智慧的表演提供了舞台。所以,中国的任何一部典籍,我们既可以看作是个人提高修养的“修身养性之学”,也可以看作残酷无情的“人君南面之术”。
齐也没有攻打赵,而是着手攻打宋。至此,秦国的计划全部破产。秦国国君称帝两个月,也灰溜溜地下位,复秤王,真是高处不胜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