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天涯 心理疾病是现代的流行病,估计古代也有,但不过没有发现而已。笔者草草翻阅《资治通鉴》,发现秦始皇的心理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否认秦始皇的才能,没有才能如何能统一中国,废封建而行郡县,使中国的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时代。但是,秦始皇在历史上却给人留下了“暴君”的形象,严刑酷法,大兴土木,民不聊生,以至于二世而失天下。
其实,中国文化的致命的弱点就是,个人的东西太多地参与了国家的管理和历史的进程,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的有说有笑,而是代表着国家的至高统治者,代表着国家的走向。我想,如果秦始皇是个普通人,估计我们可能说他很正常,不就是脾气暴躁一点吗?可是,作为君主就不一样了,你就是暴君。从“内圣”到“外王”的外化模式使得个人的品质、私人性的情感成为国家存亡最为关键的因素。于是,一方面,我们把太多的期望寄托于出现“仁君”,另一方面,一旦“暴君”出现,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王朝的大厦坍塌,而无计可施。我们的文化总是把“个人”和“社会”混在一起,个人中有社会,社会中有个人,不能在制度层面上将二者分开,于是,我们的历史总是在那里进行着平面性的朝代更替,演绎着惊人相似的帝国兴衰,而没有实质性地突破。说到底,使制度,走得再远一些,是文化。
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这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孩子。贪图享乐,对个人来说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本来就无可厚非。就像今天的我们愿意吃得好一些,穿的漂亮一些,享受舒服一些,有什么好批评的呢?但问题的关键是,他的角色是皇上,皇上需要一种能在国家的治理中起积极作用的品质。于是,胡亥不可能是一个好皇上,但我们不能说他不是个好人。他之所以留下骂名,就因为他是皇上。
什么时候,个人的一切能和国家的一切分开,什么时候,个人的品质能够不影响历史的进程,什么时候,每个人的角色不是靠品质来维系,我们的文化才能有希望。靠品质不是不好,而是风险太大。既有潜在的风险,也有现实的风险。潜在的风险,靠世袭上来的君主是否在品质和人格上臻于完善,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选拔的机制,完全是赌博,是靠运气。如果我们把国家的兴衰寄托在运气上,是何等的可怕。更何况,为了能够上位,没有品质的也装有品质,没有道德也装道德,骨肉相残,计谋丛生,充满的仅仅是狡诈,胜出的也未必是道德和品质。这是潜在的危险,那么现实的危险呢?即使那些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一旦登上高位,人性在没有束缚的局势中也会堕落。人心惟危,人心的堕落比提升要容易得多,于是,现实也为品质的败坏和人格的扭曲埋下了土壤。
更何况那些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的人。其实人格的缺陷和心理的问题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联,这也是前者为什么会称之为“疾病”的原因。试想,一个全国最高的权力者心理上一旦出现问题,会对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