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一元一 第一,恃才而骄。
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
第二,铤而走险。
追杀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广大展神勇,但并非良将所应为。
一不和军中商议;
大军根本不知道统帅李广去哪儿了,因此,无法组织接应。
二不该亲自追杀;
李广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后,派人追击即可,不应撂下大军,亲率一百骑兵前往。“兵不可一时无将”,这种兵家常识,对李广这个“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老将来说,是不应该违逆的。
如果匈奴识破李广的圈套,或者也冒险赌一把,这一百名骑兵包括李广本人,能够逃此一劫吗?绝难。
李广作战时,惯用近距离射击。敌人未接近,他从不发箭;一旦出手,敌人应声而倒。但李广也因此多次在战斗中受困,射猎时常为猛兽所伤。(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广只求百发百中,反而将风险控制放在其次了。
第三,适应能力。
李广于文帝时从军,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御战中与匈奴对阵。这种防御战,李广打了多年,他的才干、勇气得到充分发挥,声名显赫。但是,到了武帝朝,汉匈作战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汉军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奔袭。这种运动战,要求指挥员敢于深入敌后,善于在运动中歼敌。卫青用此法首战龙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将这种战法发挥到极致。
龙城之战时,李广从军已三十七年,从十几岁的青年成为五十多岁的老将军。比起年轻气盛、敢打敢闯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已是暮气有余、锐气不足,无法适应长途奔袭、运动歼敌的新战法。
第四,武帝之虑。
李广恃才而骄、多次失败,对此,指挥全军作战的汉武帝不得不有所顾虑。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武帝在漠北之战中对李广的处理不公,又要看到汉武帝着眼全局的负责态度。
李广自杀之后,和他一起的右将军赵食其被判死刑,赵食其交钱赎罪,免死为庶人。李广大半生位居高官,五十万是交得出来的,而且,此前他多次因误期失军判为死罪,而舍财保命,为什么这一次引刀自刎呢?无声抗争。
李广早就明白,自己从军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这次被任命为前将军,更是难得。但是,李广并不知道,汉武帝在任命自己为前将军之时,已吩咐卫青适时调离李广;他至死不知道,汉武帝使他这次出征从一开始就变得毫无意义。
卫青在临战关头将他调开,李广既无奈,又悲愤。公孙敖和卫青的关系,李广清楚;卫青的私心,李广也清楚。
男人血性。士可杀不可侮。卫青强迫李广至右路军,李广再三抗议无效后,未向卫青辞行,就愤然踏上东路(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这非常失礼,但李广被逼无奈!所以,失期之后,李广拒绝面对刀笔之吏,细数迷路的详情。
右将军可以忍气吞声,交钱买命!但李广不行。李广的血性决定了他只能自杀,不能被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胜固可喜,败亦犹荣。李广以死向命运、向不公抗争;光焰炫目,千古留名!
本该是飞将军李广的一场战争,却以李广自杀出局而告终。这是李广的不幸,还是大汉的大幸?漠北决战后,匈奴单于兵败,左贤王部几乎被霍去病全歼,匈奴只能向环境更严酷的北方逃遁。汉武帝自继位之日起,就在期盼这一天到来。为了彻底打垮匈奴,除了军事上的打击,还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要做,因此,汉武帝不会将赌注全押在军事上。那么,汉武帝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