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8|回復: 0

[論史] 汉代宫廷生活(3)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07-10-22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腾讯
宫廷的娱乐中弈、博都是很受欢迎的。弈需要费神,博相比来说,具有消遣性,更能够调动人玩的情绪。博的玩法很多,也能翻出许多新花样。博常常在酒宴上进行,称为饮博。弈则常常是皇帝与文人雅士间的游乐活动,层次较博高些,也更雅致。  

   木雕博弈老叟(西汉)围棋在西周、春秋的兵事战阵中产生以后,到了战国时就已普及。秦始皇兼并六国,围棋没有什么发展,直至汉代一直受到冷落。因此,东汉初年的班固感叹说:如今博行于世而弈独独绝迹。  

   秦汉时围棋受到冷遇,但弹棋却很盛行,尤其是盛行于宫中。《弹棋经序》说,弹棋玩习的人大多在宫禁中,所以当时无法传下来。此棋西汉时产生,在宫中流传,直到王莽时期,因赤眉军起义,西京倾覆,才随宫人流落到民间。  

   弹棋起码产生于西汉的汉武帝时期。有记载说:汉武帝嗜好蹴鞠,群臣进谏都不听。侍臣东方朔就发明弹棋,献给武帝,武帝从此就放弃了蹴鞠而专意于弹棋。东汉时,冲帝、质帝以后弹棋在宫中绝迹,到了汉末汉献帝时,弹棋才又兴于宫中。还有一种说法,说弹棋起于汉成帝时期,汉成帝贪于女色,又好蹴鞠,身体很虚弱。君臣纷纷进奏,说蹴鞠劳损圣体,不是尊者宜玩的。成帝就吩咐群臣,择选不劳累的游戏进奏。大学者刘向就发明弹棋进献。汉成帝很高兴,赐刘向青羔裘、紫丝履。  

   百戏、蹴鞠、武事  

   百戏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凡是歌舞、杂技、角力、幻术,等等,无不囊括其内。春秋、战国时即有侏儒扶卢(爬竿)、优倡侏儒为戏、弄丸、弄七剑等记载。到秦汉时期,这些百戏才兴旺起来。  

   西汉国力鼎盛,汉武帝时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洞开,中亚、西亚的乐伎、杂耍艺人纷纷涌入汉朝,百戏越加丰富多彩。百戏又称角抵戏、大觳戏、角抵奇戏,包括角力、角技艺、射御,等等。这是秦王朝在秦武王作角抵的基础上的发展。到了汉代,百戏就丰富了起来。  

   舞乐百戏汉武帝对百戏很迷恋。他曾在未央宫中设角抵戏。元封三年,他又在京师兴百戏,导致三百里内臣民前来观看。元封六年,武帝在上林苑平乐馆设角抵戏,京师臣民得到许可前去观看。可谓君民同乐,一片升平景象。  

   汉武帝不仅用角力百戏招待臣民,还以此招待远道而来的边夷首领和外国贵宾。《汉书・西域传》中说,汉武帝设酒池肉林,用以招待四方宾客;作巴渝(舞名)、扶卢(爬竿)、海中砀极(乐名)、曼衍鱼龙(戏名)、角抵诸戏以便日常观赏。武帝接见外国客人,还要设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以示礼敬。  

   汉代除武帝以外,昭帝、宣帝、顺帝都好用百戏招待四方及外国宾客,以至于有的士子进谏说:"用奇技淫器、奇禽异兽和角抵诸戏向客人夸耀,这和周公招待客人大不相同啊!"  

   踩绳索是百戏中除角抵之外的又一个宫廷活动项目,其形式是凌高履索,踊跃旋舞。汉代正旦的时候,宫中常有踩绳索的表演,届时天子莅临德阳殿,接受朝贺,然后观看倡女在绳上的表演--用两根丝绳系在两根柱子头上,相距数丈,两位倡女在绳上对行而舞,相逢切肩而毫不倾斜。  

   百戏除角抵、踩绳,还有爬竿、弄丸、使剑、扛鼎、转石、冲狭、燕濯等。舞蹈也是宫中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郊庙祭祀朝飨等舞蹈活动叫雅舞,比较正规。在宫中酒会宴席的舞蹈活动叫做杂舞,舞姿活泼而健美。著名的杂舞有巴渝、七盘、折腰、长绸舞。  

   刘邦平定关中,巴渝(四川)z人助战有功,其本族舞--巴渝舞受到皇室的重视,渐渐不断加工,在宫廷中流行起来。七盘舞即盘鼓舞,就是在地上倒覆七盘,放一只鼓,舞者既在鼓上腾踏,又在盘上纵跃。长绸舞即巾舞,舞的人双手各执着长绸,长绸的尽端裹一个短棍,舞时长绸翻卷,有猎猎风声。折腰舞主要是腰下动作,一般与翘袖舞并用。汉高祖戚夫人即善翘袖、折腰舞。  

   蹴鞠就是踢球。战国时期齐、楚一些城市就风行这种活动。秦时宫中没有这项活动的记载,汉时则在宫内风行起来。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将父亲接到都城长安。老头子过惯了乡居生活,对深宫大院很不习惯,整天闷闷不乐。刘邦寻问缘故,才知道老父生平所好,是与屠贩少年斗鸡、蹴鞠,而宫中又没有这些,能不郁郁寡欢?刘邦笑了起来,这个好办。刘邦便吩咐,在宫中仿故乡丰邑的格局,建新丰屋舍,充实贩夫屠卒,斗鸡、蹴鞠,供老父取乐。  

   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宠幸董偃,董偃酷爱狗马、蹴鞠。汉武帝、汉成帝对蹴鞠也很喜爱,并到了痴迷的程度。史书上说,汉武帝游观三辅离宫馆时,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每有所感,即命文士枚皋作赋,以助其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得胡人中善于蹴鞠者选养宫中。这些人便捷跳跃,精于鞠道,武帝极为喜爱。汉成帝好蹴鞠到了有伤身体的程度,结果群臣反对,谏章不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