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4|回復: 0

[論史] 汉代兰州人是这样过日子的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07-3-30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兰州晚报
200733016932536.jpg

汉陶狗

2007330161044404.jpg

永登汉长城□晚报记者王文元摄

2007330161123473.jpg

兰州出土的汉纸

2007330161158396.jpg

汉博山炉

2007330161255727.jpg

汉陶楼

2007330161350627.jpg

东汉铜釜甑

2007330161428466.jpg

东汉墨迹纸

200733016157259.jpg

汉木马

2007330161544703.jpg

东汉鎏金青蛙

程兆生先生历时20年时间,编撰的《兰州杂碎》即将与读者见面,这本书中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兰州往事。其中有一篇《兰州的两汉文物》,通过解读兰州出土的汉代文物,给我们揭开了汉代兰州居民的生活状态。
最近50余年间,在榆中、永登、七里河、城关等县区出土的众多两汉文物(其中以东汉居多)。截至目前,兰州出土的汉代文物,除铁犁铧、铁犁镜等农具和铁斧头、钱范外,大都是从汉墓中发掘的陪葬品。其中有陶器、铜器、玉器、石砚、砖瓦、漆器、白金瓶、钱币,以及珍贵的墨迹纸、残骨尺等。透过这些珍贵文物,我们能看到汉代兰州居民是如何生活的。―――编者
1、农耕用上铁犁铧
秦汉时期,特别是西汉以来,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立,中原汉族人口的大量西迁,以及屯田措施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兰州一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开展,兰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慢慢繁荣起来。
榆中县出土的铁犁铧和铁犁镜表明,在汉代时,兰州一带的农民耕地,不仅使用铁犁铧,而且还使用铁犁镜。所谓犁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套在小犁铧外面的大犁铧,古代也称犁壁,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农具。它比欧洲出现犁镜的时间要早一千多年。犁铧再装上犁镜,既可增强犁的破土和翻土能力,又可提高耕作效率。这说明,兰州当时的耕作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2、丝绸之路上马车奔驰
兰州出土的汉代青铜器种类较多,有铜鼎、铜壶、铜釜甑、铜镜、铜刀、铜弩机、铜编钟、铜车马等。 1982年11月,在城关区西北民族学院(即今西北民族大学)工地上,发掘清理了一座西汉墓,从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内有铜编钟一套计12件,其形制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墓主死于公元前 436年)出土的编钟中的甬钟颇为相似,唯体积较小,且不发声。12件编钟通高均为4.2厘米;但铣间大小略有差异: 3.9厘米的8件, 4.2厘米的两件, 4.4厘米的两件。每件编钟的鼓面都有小圆枚,内壁的调音槽与铃铛的敲锤相似,但各不相同,且下端全都铸死在壁上,不能摇动。
在七里河区华林坪出土的一套汉代铜车马俑,现在由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车高 23.9厘米,长63厘米,宽 28.6厘米;车舆长方形,前面无门无栏,其他三面都有栏板;两辕作带刺树枝状,微微向上翘起;两副车轮略高于车舆,每轮有16根辐条。马高33.7厘米,长33厘米,宽 9.7厘米,马尾高翘,昂首嘶呜,煞是英武。这类大轮的铜车马甬,甘肃各地多有出土。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几辆大轮铜车马甬的车内,还留有粮食的痕迹,说明它是运载粮食的大车。甘肃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当时无论是频繁的战争,还是繁忙的东西方贸易,都迫切要求解决辎重或物资的运输问题。而大轮马车便是当时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兰州等地出土的众多铜车马甬,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真实反映。
3、居民开始使用纸张
至于兰州出土的汉陶器,大都是专门用于陪葬的冥器,如瓮、罐、盆、豆、尊、灶、仓、案、烛台、陶楼等。其中既有灰陶制品,也有釉陶制品。这些陶器虽无使用价值,却给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墨迹纸和残骨尺,这是两件极为罕见的汉代文物。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大贡献。近7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明了造纸技术。只是当时的纸还比较粗糙,不便于书写。 1974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处东汉晚期墓葬中,曾出土若干麻纸,质量细薄,柔软平滑,纤维交织紧密。纸上留有文字墨迹,笔画粗壮。但专家们认为,它还不一定是当时最好的纸。
1987年9月,兰州市博物馆清理伏龙坪一座保存极为完整的东汉晚期墓葬时,发现在一面铜镜的镜囊里,垫着3片直径17厘米、被剪成圆形的墨迹纸,一片已经霉烂,另两片基本完好。纸色已经发黄,但薄厚均匀,绵软坚韧。经纤维结构显微分析,所用原料含有麻、草、树皮等;张光透视其背面,有明显的“帘纹”痕迹;纸面光滑,似曾做过二次加工。两块纸片,一片上有毛笔墨迹字40多个;一片上有墨迹字60余个。书体介于隶、楷之间,字迹清晰可辨,其中“妇悉履……奈何当奈何……”几个字,一般人都能认出。根据科学分析,专家们认为,这两片东汉纸很有可能就是“蔡伦纸”。因而将它们定为了国家一级文物。
4、骨尺见证商业繁荣
十进制的市尺,是我国独创的长度计量工具。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其长度曾经经历了由短而长的演变过程。兰州出土的东汉残骨尺,便是这一演变过程的实证之一。考古研究表明,市尺长度,商代时合 15.8厘米;周代时合 19.91厘米;战国时,各国的尺度虽然不一,但差异不大,一般都在23厘米左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法定的尺长合 23.2厘米;汉袭秦制,尺长没有变动。 1955年,考古工作者从七里河区兰工坪的一处东汉砖室墓中,发掘出一把残骨尺。残尺两端已经毁损,仅存原尺中段的3寸。尺面上只有寸度,没有分度,每寸分界处的上下两端各有一个星圈。经有关单位测定,这把尺的寸长相当于 0.9375英寸,全尺长应为9.375英寸,合 23.81厘米。这就是说,这把尺的长度不仅比汉朝法定的长度(合 23.2厘米)长,而且也比前汉的刘歆铜斛尺(合 23.07厘米)、牙尺(合 23.37厘米),后汉的建初铜尺(合 23.6厘米)、安徽合肥乌龟墩出土的东汉铜尺(合 23.75 厘米)长,只是比唐代的镂牙尺(合30厘米)短 6.19厘米。由此推断,这把残骨尺有可能是东汉末期的遗物。它表明,当时兰州的商业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程兆生图片由兰州市博物馆提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