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2|回復: 0

[古代科技] 汉代的精耕农业与市场经济(2)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1-9-27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化信息网
第二类及第三类的公田,事实上都是已经垦熟,而且有人耕种的田地。承种者往往不是佃户,即是官奴婢。这两类的公田,即使由贫户承领,也不过赶走一批旧的,换上一批新的。对整个国家的耕种人口与耕地比率,并无改变,而且也不会使农业生产的总额有何改变。在山林薮泽假民耕种时,农业人口的归返生产,自有裨益。但到王莽时只是由公卿大夫捐出土地,以给贫民,则其实际增产的意义,远逊于政治性的均产姿态。最后可以放领的空地,也不过是边地的一些新土地了。假给未垦的公地,也只能有限度地解决人口增殖引起的粮食生产问题;[22]在人口密度特高的核心地区,人口增殖的压力当更为可怕。汉代人口分布本不均匀;这种特殊拥挤的地区包括三辅地区,黄河中下游,及四川的成都盆地。[23]向南的移民使南方增加了不少人口,但整个汉代的人口重心仍在北方,中原始终是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24]"]


    增加耕地面积是增产的一法。另一方法则是增加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汉武内外多事,封禅、塞河、开边,已将过去几代的储积用尽,食粮不足的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代更为严重。[25]武帝末年,罢戍轮台,封车千秋为富民侯,象征武帝转而注意到农业的增产。[26]


    根据正统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在生产技术达到一个水平时,人口也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等到另一技术进步使食粮供应更多时,人口才再度丧失稳定。依此理论,人口是跟着经济情况改变的应变变数。然而人口与经济改变之间的关系似比马氏理论所假定的情形更为复杂。新技术的传播,甚至发明,往往可应人口增加而引起。人口学家WRIGLEY指出,人口与经济条件之间的互应关系,往往有助于解释何以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工业化以前的社会,其经济基础的农业,仍可以缓慢地,然而逐步地改进。[27]


    ESTER BOSERUP讨论农业生产条件的名著,虽只是短短的一本小书,却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重要修正。近年来,经济史家对这本小书,已有了不少辩论。她认为人口增殖是农业技术进展的主要因素。历史上常见的情形,因人口密度高,农夫才以为集约式耕种可以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农田获得更多的利润。换句话说,即使农夫已知道了精耕细作的技术,若人口密度不到一定的水平,农夫也犯不着在一块小面积土地上用尽气力。另一方面,人力供应充分,也由人口增殖而不成问题。人口密度高,土地供应少,农夫势必着眼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也就是整个生产量的增加。[28]


    武帝时,中原郡国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一百人,而新开放的公田也很快的不够分配。人口压力已很明显,赵过的代田法在武帝末年得到推广,当与人口压力的情形,有其对应关系。[29]在此以前,汉室已长期实行劝农政策。而政府中人对于农业知识的推广,也未尝不时时留意,例如董仲舒就曾建议鼓励三辅关中农户种植宿麦。董仲舒的奏疏说到"今关中俗不好种麦,……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30]足见目的为以增加一次冬季农作,庶几因收入增加,而改善农户收入,使农民不致脱离农业生产。


    集约农耕的技术,在战国时已到达相当的水平。《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及《审时》四篇,[31]为先秦农作技术的基本观念作了理论性的综合,其中包括选种、精耕细作、合作轮种、防止虫害、适应土壤条件、使用肥料、注意水源供输、正条直行以使空气流通,但同时使作物疏密恰到好处。[32]


    赵过的代田法,大约只是整合他所知的最佳耕作技术,编组成为完整的耕作程序。垅与l的排列可以达到正行列的目的。作物根部因不断P土附根,也可有助于植根深入。行列正直,使耘田除草都比较方便。l与垅的"岁代处",亦即轮流作为作物生长的行列,也可算是就地换圃。赵过也提倡新农具的使用,所谓"便巧"的耕具。其中包括牛耕的犁,除草用的农具;还有一种轻便的耦犁,大约是播种用的耧车。据说代田法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大为提高。赵过受命以代田法训练三老及若干拣选受训的力田。还有若干大农的工巧奴奉命在官设的冶坊生产代田法使用的新农具,[33]这次代田法的实验与推广,堪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一系统的农技改革。


     考古学的证据显示,代田法似乎确曾广泛地推行于全国各处。居延汉简中即出现"代田"与"代田仓"等词,其时间只在赵过在关中初试代田法之后二年,远至居延边地,代田法也已付之实行了。[34]代田法中用以播种的三足耧,在汉墓画像石上也清晰可见。[35]


    由代田法更上一层楼的精耕技术为区种法。区种的创始人据说为锸ぶ(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其法是在小面积作业区用上高度密集的劳力和肥料,以创造单位面积的高产量。植物种植于成条排列或成方阵排列的小坎,谓之一区。区的面积、深度及分布密度,视作物本身的需要而异。重要的是农夫必须继续不断的灌溉与施肥。区种法在于利用面积太小或不便耕种的边际田地达成高产目的。[36]


    诚如石声汉氏指出,锸ぶ区种是一种用肥和保墒的耕作方法。[37]区种可以用劳力、肥料和适当水分造成小单位的高产。不过,此法最适用的地方,大约也限于特殊的条件,例如地形崎岖的山坡地,土壤易于流失,不能垦拓为大面积农田,即可用区种来补救弱点,但仍须具备大量的劳力,方可承担密集的劳力要求。而肥源稀少,不能普遍施肥,则选择重点集中用肥,也是不失为补救之法。否则,若在大面积农田上以同样方法种植,劳累太过,肥料的需要量也太高,势必得不偿失。至于《锸ぶ书》所说产量的数字,据说二人耕种一年之收,可食二十六年;这个数字自然也夸大得不近常情,而原书别处的数字也与此大有差别。[38]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