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5|回復: 0

[古代科技] 芦沟的造纸作坊:遗落的文明之光(6)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5-15 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成都日报
据笔者所知,平乐造纸业在蜀中兴起是较早的。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夹宣”――四川夹江宣纸也仅仅创始于明末,距今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造纸术是中国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当我站在芦沟竹海春古造纸作坊那口巨大的、像默片一样充满历史质感的篁锅前,不禁让人感叹先人的伟大和吞吐日月的激情。在我们身后,在只属于祖先的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古老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曾有过多少口这样的篁锅,它们像明月一样,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暗夜。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时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的蔡伦发明造纸术,从那时起,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虽然书写工具从毛笔到钢笔、铅笔、圆珠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都是作为把文字书写在纸上的工具而开发出来的。书写工具也许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东西,然而,就纸来说,尽管质地会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不使用纸的时代,无疑还是一个遥远的未来。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而言,纸的发明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接力赛,在数百年后的宋代,勤劳、智慧的平乐人勇敢地接过造纸术的火种,因地制宜,用竹取代麻,来用于造纸。

    作者手记

    这些年来,我是平乐的常客。2007年1月和7月,我又两次来到平乐,考察平乐的乡土,探访平乐的手工造纸状况。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两次接待了我,这位老人叫杨祚钦,是土生土长的芦沟人,曾在芦沟做了二十多年的纸工,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平乐手工造纸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老人告诉我:民国时期,邛崃的平乐、夹关一带,如果以篁锅作为计量单位来计算的话,那时,最多时有一千多口篁锅,虽没有达到“家家设槽、户户造纸”的程度,但那场面还是非常壮观的。在芦沟,一般而言,一家槽户一口篁锅,也有两三家槽户合用一口的,这样算的话,平乐、夹关一带至少有六七千人从事手工造纸。一口篁锅一次煮的料能生产七八十挑纸,一般一年煮三锅,也就是说一家普通的槽户一年能生产两百多挑纸。按当时的收入,只能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合作化以后,个体经营的“槽户”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和国营的造纸厂。1962年老人当学徒的那个纸厂就是生产队办的。

    如今,就像平乐镇上王长寿师傅的“王氏铁匠铺”的手工锻打铁器的工艺,已沦为一种让人观赏的表演项目一样,平乐所有的造纸作坊都已停工歇业,变成了供游人参观、凭吊的遗址。这多么令人唏嘘和感叹。好在古镇人是有文化情怀的,即使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他们也不忘将昔日的手工造纸作坊打造成文化景点,于是在古镇古色古香的福惠街55号,便有了一家以观赏为目的的手工作坊,门匾上书“造纸术、印刷术”。由于杨祚钦老人对手工造纸太过痴迷,镇政府便邀请老人坐镇福惠街,向游人演示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荡料入帘、覆帘压纸。由于福惠街55号仅仅是个商铺,太过仄逼,不久便迁到了平乐镇精心打造的以“复原古镇历史记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农耕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景区――天工应物园。由于场面阔大,在这里向游人作演示的除了杨祚钦外,还有好几位老人。在老人们上篁锅时唱起的激越而雄壮的《竹麻号子》的歌声中,感受劳动的平凡和伟大,感受平乐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当一个时代悄然终结,这里也许就是平乐手工造纸最好的归宿。(席永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