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老子发展公益基金
常常听到有人问我们现在的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时代?有人说是科技的时代、竞争的时代、信息的时代,有人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干脆说是金钱的时代,有人说是浮躁无序的时代,可也有人说是幸福的时代。更多的人也许并不关心是什么时代,因为既不想歌颂,也不想批判,老百姓的日子,什么时代不都得一天一天的过吗?
也许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因为它充满着各种变数,时时发生着更新,那就叫变革的时代吧!听着真不像什么定义,但至少是个描述,虽不中也不谬矣。如果天下兴亡,匹夫还能有责的话,倒不如寻个田间野林,流水人家,听一听自然的表露,质朴的村言,说不定也如我们的圣人闻韶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呢,三天也行啊!正好减一减我们的脑满肥肠。
其实定义什么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时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腾飞自不必说了,如今中外意识形态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文化以及相关产业渐渐的热了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国学(西方人称汉学),如儒门的孔孟之学,道家的老庄之学,佛家的释禅皆如复苏的草木,冰释的河川,无不传达着一个信息:文化的春天到了。
我学或国学
所谓国学,依个人理解应是泛指中国的百家之学,包罗学科之众多,门类之繁杂,经卷之浩瀚,恐怕集毕生也不能阅尽。如今之国学着重指的是老庄道学、孔孟儒学,黄老医学,兵法武学,应该还包括自西而化的中国佛学。即使这样也不是我辈能短时言明的,但为了“学”和“问”,只好先笼统地谈些浅识。
先说道学,始祖为老子,庄子后继,讲究行自然无为之道。处事取怀柔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认自然之法则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发展层次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行为表现为“功成,名遂,身退”;修为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理想世界“自然”;核心思想“道德”;哲学思辨为“有无”;对应表现为“刚柔”。
再说儒学,先师孔子,后孟子继,讲究为师为臣之道。处事态度为“温良恭俭让”;自我实现层次为“仁义礼智信”;发乎于“恻隐,辞让,羞恶,是非”四端之心;行为表现为“忠孝”;修为最高境界为“中庸”;核心思想为“恕”;理想世界为“大同”;哲学思辨为“善恶”;对应代表“君子”、“小人”。
还有佛学,佛祖释迦,后继达摩,五祖六祖,讲究涅槃。处现世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六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达致“彼岸”大光明理想世界。修为分大小乘即“止观”、“戒定慧”;核心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最大发愿“普渡众生”;哲学思辨“因果相报”;现实启发为“觉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儒道”之像,绵延了几千年,伴随着华夏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毁灭与复兴,侵略与征服,忍受了多少年统治与压迫,屈辱与苦难,见证了多少回亡国与屠杀,掠夺与瓜分。纵是江山易主,朝代更迭也始终没有离开过,消亡过,创造了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之奇迹,向世界展示了古老的东方文化之魅力。几千年过去了,她依旧古老而温暖地照耀着我们,而我们的时代却一直卷曲在冬云的下面无法感受,且在麻木的忙碌中度日,在慌乱和浮躁中无措,在复兴与重建中迷茫。
直到我们打开了国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勇敢地迈出了脱贫的一步时,才回头发现了他的重要,本以为拭去这经典上的尘土就可以装进我们的头脑,滴上几滴润滑油就可以以方纳圆,然而感觉到的却是难以驾驭的生涩和生吞活剥后的不消化。其实我们正经历的这个时代是个好时代,这个“好”不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准确地说我们的一条腿(经济基础)已经借助西方的科技成果与市场理念向前迈出了给力的一大步。这一步不简单,因为我们用了很短的时间,连西方也已经感到了惊讶和失算,事实摆在那里毋容置疑,好就是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的另一条腿(文化建设)该如何跟进,这不仅重要而且还没有借鉴,将全部看我们自己。跟进不及时将拖住我们的前进速度,跟进过急,我们就会发生摇摆,失去重心,严重了还会与前腿相拌而跌倒,看来这“心”的稳定成了今天的关键,当然还要研究迈步的方向和方法,否则一旦错误形成将改之晚矣。
教化与传承日子可以日新月异,经济地位可以芝麻开花,甚至传统观念也可以改变,但民族文化不能轻易随波逐流,当我们的时代把“国学”包装成广告噱头,用以达到经济创收的目的,把之当成又好种,有好养,翻本快的“速生杨”时,我们做的不仅是在贱卖我们的优秀文化,而是在做一种文化的转基因,得到的是表面的风光和欢喜,种下的却是变异和危机。
文化领域的建设又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面对西方的文化侵略与冲击,我们不能设想在一夜之间将我们漠视了很久的文化祖先的牌位重新立于堂上,然后按住我们的后生晚辈跪下磕几个响头,给他们几本重新翻印过的祖训,让他们去抵挡风雨的侵蚀与腐化,去阻止因诱惑而产生的观念错位,去重张因缺失而久违的国礼家法。而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恰是掸掸归来的尘躁,洗洗经历的浮华,泡一盏家乡的清茶盘膝坐定,展一张时势的地图,先标清自己的方位,再标注出理想的峻岭和危险的沼泽,然后分清东南西北,找到我们真正想要去的地方,迈开双脚信步走在开创未来的路上。
我们也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把精华与糟粕不加区分地打上遗产的标签仅凭着恭敬之心统统打包上传。文化是信仰的基础,没有信仰是因为对文化价值的不确定和不坚信,而信仰的树立在于心不在于形,也就是说形式上再花样翻新,而心处于困惑,茫然,麻木,就是背会多少古训,开办多少汉学院,也只是争了个出镜和出位,见小不见大。而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升华不到信仰,就连民族文化的本身也会框于形,流于弊,最终会失其势。更值得深思的是古老的中华文化遗产,前人留给了我们,我们又拿什么样的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后人呢?是用青山绿水换来的摩天大厦,还是用我们的宝藏换来的满街跑的汽车,我们真的有那么坦然吗?
周建中
2011年3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