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4|回復: 0

[管子学说] 管子心术·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5 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解悟〖管子四篇〗03课心术上·经三、解三

原文

(jīng)·(sān)

()()()(xíng)(wèi)(zhī)(dào)(huà)()(wàn)()(wèi)(zhī)()(jūn)(chén)()()(rén)(jiān)(zhī)(shì)(wèi)(zhī)()(dēng)(jiàng)()(ràng)(guì)(jiàn)(yǒu)(děng)(qīn)(shū)(zhī)()(wèi)(zhī)()(jiǎn)()(xiǎo)()()(dào)(shā)()(jìn)(zhū)(wèi)(zhī)()

(jiě)·(sān)

(tiān)(zhī)(dào)()()()(xíng)()()()(jué)()(xíng)()()(suǒ)(wèi)<()>()()(suǒ)(wèi)<()>()()(biàn)(liú)(wàn)()(ér)()(biàn)。『()(zhě)(dào)(zhī)(shè)()()()(shēng)(shēng)(zhī)()()(zhí)(dào)(zhī)(jīng)()()(zhě)()()()()(zhě)(wèi)()()(suǒ)()(rán)()。[(shì)]()()(wéi)(zhī)(wèi)(dào)(shè)(zhī)(zhī)(wèi)()()(dào)(zhī)()()()(jiàn)()(yán)(zhī)(zhě)()(bié)()。[(rén)](jiàn)(zhī)()(zhě)(wèi)()(suǒ)()(shè)()。『()(zhě)(wèi)()(chǔ)()()()。『()(zhě)(yīn)(rén)(zhī)(qíng)(yuán)()(zhī)()(ér)(wéi)(zhī)(jié)(wén)(zhě)()()()(zhě)(wèi)(yǒu)()()()()(zhě)(míng)(fèn)()()()(zhī)()()()()(chū)()()()(chū)()()()(yīn)()()(zhě)()。『()(zhě)(suǒ)()(tóng)(chū)()()()(rán)(zhě)()()(shā)()(jìn)(zhū)()()(zhī)()()(shì)()()()()(chū)()(quán)(quán)(chū)()(dào)。』

【解释】

① 『虚无无形,谓之道。』:

虚:动词,进入虚静状态。

无:指自然界万物的氣化存在层面。第一个无作动词,体验到无(氣化)。第二个无是名词,与形相对而言,氣化存在。

形:名词,此处指形质的自然存在层面。

虚无:进入虚静状态,体验到无(氣化)。

无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氣化与形质并存一体,而以氣化为主导。

『谓之道』与『之谓道』含义是不同的:『谓之道』:命名这叫做道,是下定义的语境,即是方法学性质的,是协调、统一、规范认识视角、方法与所对应的认识境界。故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无无形谓之道』是对方法学认识论的描述(本段其余语句『谓之』均同此解。)。『之谓道』:这就是道,是对事物本来情形与规则的描述,是叙述性的,而非规范性的。

本句意为:进入虚静的状态,反观体验到无(氣化),从而认识到(世界万物)是无(氣化)与有(形质)并存,并进而发现无起主导作用、有无相互辩证,这叫做进入了道层面的认识与实践状态。

② 『化育万物,谓之德。』:

化字的演变

化字的演变

化:『化』字,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徐灏:『匕与化为古今字。』〖说文解字〗:『匕,变也』,『化,教行也』。〖增韵〗:『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而『物』,在秦之前是指『氣』,则此句意为:氣发生事物叫做『化』。『化』是指氣存在层面向上矫正于氣化深处的『道』,向下则驱动形质存在层面的发生与转变的自然界事物发生机制与过程。

育字演化

育字演化

育:yù,养子使作善也。同毓。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广雅〗:『毓,长也,稚也』。即:育,是发生在有形有相层面的养育、抚育事物成长的过程。

故,化,育二字,化偏向于指氣化与形质的相互驱动与反馈,育则指形质层面的过程。

化育: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是通过氣化受命于深层的天道而驱动主导形质,而通过形质逐步生、长、壮、老、已完成的。

万物:先秦时代无双音词,故『万物』是『万』与『物』。物,指氣化存在,即精氣神。万,指氣化所居并在其中升降出入的形质(中医俗语『身者,生之舍也』)。万物,指自然的存在,是氣化(物)与形质(万)并存于一体的,故万物并称。

德:通常是与『道』相对而言。道,是万物的氣化存在的深层。中华传统认为:宇宙中的万物是氣形一体的,氣化主导着形质、矫正着形质的运行失常。而氣化的运化及其是否正常,则有赖于『道』的发生与矫正。德,是事物与『道』之间沟通交流、并获得『道』的矫正支持的过程与状态。故〖西升经•序〗有『道之在我谓之德』。

本句意为:万物通过与『道』的交流沟通、获得『道』的支持与矫正,从而保证氣形一体的万物氣化发生、驱动、主导形质运动,完成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这个过程、机制、状态,我们称之为德。

③ 『简物,小大一道』:

此处的『一』读yī,一声,统于一,归于一。『道』,此处指人世间的社会规则,解做规则、标准。『一道』,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规则来衡量。

④ 『天之道,虚,其无形』:

之:虚词,表强调后面的『虚』。

虚:动词,指状态,虚静。

其:代词,指天。

无形:无,指氣化存在。形,指形质存在。无形,此处意味:形在无(氣)的统御下。

本句意为:天的运行,整体上是虚的,这种虚是形质(形)在氣化(无)的统御下。

⑤ 『虚,则不屈』:

则:规则,原则。此处做动词,以……为原则。

不:通『无』,无形无相,指氣化。

屈:屈伸,此处可解为进退。

本句意为:虚,是说要按照氣化的内景指导而进退。

⑥ 『无形,则无所位<抵>迕;无所位<抵>迕,故偏流万物而不变。』:

无形:无,氣化。形,形质。无形,即氣化主导形质。

无所:无,否定词。所,……的东西,……的地方,……的方面。

抵:抵制,抵抗。

迕:忤逆,违背的行为。

不变:不,否定词。变,变化,改变。

本句意为:形质在氣化的统御、主导、规范下,则形质的秩序是有所制约的,因而万物内部及其彼此之间在形体层面上是不会相互杵犯的,所以这种机制广泛存在于宇宙万物中,不会导致万物走向极端而趋向改变。

⑦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

道:第一个『道』,动词,修道,得道。第二个『道』,名词,此处指人的元神。

物:氣化存在。

得以:得,得到。以,因为。得以,因为得到……。

生:第一个生,动词,化生。第二个生,生命。

知:觉知,此处指识神(人心)。

职:职务,此处用作动词,尽职,履职。

之: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动词,发生,赋予。

职道之精:(识神)尽职引领元神统一体内的精氣神氣化得神后凝聚成精而藏于体内(并由此精驱动矫正形质)。

本句意为:德,是我们沟通大道、获得大道加持矫正的房子,正因为有了德,氣化才能够依据今时之道而化生生命,我们才能够让识神懂得如何引领元神统一体内的精氣神氣化得神后凝聚成精而藏于体内(并由此精驱动矫正形质)。

⑧ 『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

然:指宇宙万物的形质存在层面。

所以然:指宇宙万物形质存在的来源与依据,即氣化存在。

本句意为:所以『德』这个字,讲的是『得』,所以说讲的是『得』,是说『德』这个字讲的是如何获得道的正常的氣化的赋予(即德,是讲如何以我们自己的精氣神为基础,我们的精氣神向上行接受规范于大道之职责,下则行矫正驱动形质之职责)。

⑨ 『[是]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

无:氣化层面的存在。

无为:氣化之为。

舍:动词,居于舍。

本句意为:所以,那氣化之为叫做道,人如何保持自己在氣化之为之中(从而符合天地乃至大道的氣化之为)的原则、方法与过程,这叫做德。

⑩ 『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人]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

间:间隔,此处,第一个『间』,意为差异。第二个『间』,作动词,辨别,分别,分辨。

舍:此处为动词,入居于舍,以便养蓄(自己的精氣神)。

本句意为:所以,道与德是一样的,所以讲道、德的人,是等同地看待道与德的。而我们这里所以要分别道与德,其道理在于我们要向大家指出,『德』是讲让我们如何得到道对我们精氣神的赋予(即补充、矫正、提升)。

⑾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

义:指自然秩序,以及由自然秩序而构建的人文秩序。

『节文』:文,指自然秩序,以及人文秩序的秩序性,条理性。节,指上述『文』的关节点,节律性,即自然秩序、人文秩序的格局结构的关节点与动态变动中的节律性及其节律性变化的关节点。『节文』,此处节用为动词,对自然秩序、人文秩序确定其关节点及节律变化的拐点。

⑿『明分以谕义』:

本句意为:明了本份,通晓秩序以及自己在秩序中怎么符合秩序。

⒀ 『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督:受监督,受统摄。

法:方法,规则。

权:权衡,辩证把握。

道:此处指对道的实践与体悟。

本句意为:做事情,是由法来规范我们怎么做;法,是由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人我社会的整体自然秩序与人文秩序的权衡来确定的;而这种权衡,则是依据对道的深层实践来给出权衡的依据的。

【体会】

(以下体会来自第一轮学习时,学习群里对本章的交流讨论)

体会1:对本章的理解,来自学友@旅敬静。

解三则重点讲了德与道。兼论义,礼,法。最后提出以道的实践为基础,从氣化与形质统一于氣化的视角行辩证做全局权衡,从而从道的境界统驭以法督事之术的整体方法论。

这正应和了上古教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德,义,礼,法,其实是自然宇宙万物的组织机制,是不同层面、不同境界的组织机制。对这些组织机制的解释,经文与经解都借用了人事组织形式来解释自然机制。

由此提示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上是文理交融的,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交织在一起的,几乎所有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尽管多表现为人文形态,却均无一例外地需要从『自然科学』的视角予以解读,才能发现其文化传统的真实内涵。也无一例外地,这些内涵都是从氣化实践的层面与视角,从氣化与形质相辩证把握的方法学上构建起来的,因而充满了自然氣息的活力。

因此,主客一体的整体内省的视角,形与神俱(氣化与形质并举)而以氣化(上守机或上守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实践为主导,以『理科』的视角审视『文科』性质的祖先教下的文化民俗内容,而以文学的丰富语境描述『理科性质』的氣化实践(辞不鼓舞不足以尽意),是我们当前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传统的三大法宝。

注:『允执厥中』:语出〖书经·大禹谟〗。意为:

仅仅着眼于形质世界,以外向的主客分离的眼看、耳听、鼻闻、口尝、肢触、思想及形式逻辑为工具的人心(即识神)用事,只能是凡事警惕,如履累卵,彼此防范。

而实践体会于氣化世界,以返观内省的主客一体、知行合一的心觉返观为工具的元神(即道心)用事,则惟隐匿在显明的形质现象背后那微妙的氣化聚散是务。

体会2:来自学友@隐龙在渊

如何明『道』呢?古人用了一个字『悟』,我心也,以自己的心而释道,经二说『虚其欲,神将入舍。』减少自己的心欲,神将自现,从而使心、神合一复归于道。故去心欲而得真我,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而当你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时,也就明道了。

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呢?具体到一个人,如果把他单独出来他是不能存活的,他需要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沟通。比如食物、宇宙能的获取及身体废物的排出。因此他与他所处的外界环境彼此间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从而维持了生命的自循环。而这个生命体系的构成形式就是旅老师所说的并存层次嵌套体系。这种整体观就是经一所述:心之在体,君之在位也。个体生命即为心,外界环境是为体,合二为一即是人天合一,旅老师用人在山中得见全山来解整体观甚是绝妙!大道至简,其中的简字也有归一的整体内涵;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也有此理。这种整体观从古至今贯穿了我们整个文化。所以说道不是向外求的,而是向内观的。

体会3:来自学友@甘露

本节讲了道,德,义,礼,法。道,我个人理解遵循人的先天之规律发展就是行道,在这种自然规律行事就是遵德,然后就有所得,比如你按照先天规律行事,自己身体越来越健康,家人身体也越来越健康,就是得,从无形德到有形变化。义,比如身体受之父母,你就有义务去孝顺;包括生育孩子就有义务去养育他;公司老板与员工之间,老板付你工钱,你就义务帮他做好工作,当然不能违背良心,凡事有个度,这个就要靠自己把握。礼,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之称,比如礼尚往来,我们过年过节都要去走亲戚,拜访长辈增加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有无之间互通都能给我们带来心身的愉悦。当然有形而下就有形而上礼,比如礼天,你对天敬意,天会给你带来什么呢?我记得跟女儿说过:你懂得勤俭节约就是对天地最大的爱。比如你去爱一个人,自然这个人也就会对你产生好感。法,比如农民种地,他们要遵循自然之法则,进行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这就是农民的法。而人如何遵循自然这个法呢?〖黄帝内经〗就是告诉我们人修心养性之法,故我们能遵循古人告诉经验就能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体会4:来自学友间的小对话

南方的老树:本段中对『仁』为何不描述呢?

旅敬静:@南方的老树,〖管子〗不论『仁』,而仁在其中矣!〖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经〗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德,是蓄仁的。德,比于『其所以知』,仁,比于『其所知』。〖管子〗强调要『不修之此,焉能知彼』,故曰德曰道,而仁不必言之。更由此悟:孔子以后儒道,以『仁』为境界之证,孔子以前儒道,以德为境界之证。

体会5:来自学友间的小对话

小卜:精氣的氣化与层次嵌套的合一机制(『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老师能否举个示例?

旅敬静:比如,喝酒喝多了,人就会发现自己的神志其实很清醒,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都很清楚,甚至比平时还要感觉细腻,但是思维变慢了变迟钝了,支配行动甚至也与平时比不能完全到位了,同时,情感变得不再容易控制或者说不再愿意控制,欲望也会凸现出来而不再如平时那般顾忌与考虑太多,其实,这就是精氣提供能力与规则,而形质则去运作,我们清醒时运作遮盖甚至阻碍着精氣的运作,当醉酒后则形质被淡化,而精氣的运行则被解放出来,七情,是精氣神的氣的运行,首先就表现出被释放出来按照它本来的规则以及平时被限制的反方向来修复自己的运作规律,于是怒喜思忧悲恐惊就释放出来,醉酒深的,由于欲望是精氣神的精层面的运作,在人的最浅层意识被酒精深度松解淡化时,欲望如有被抑制的情况,也可以按照其运作规律与压抑趋势而表现出来。

体会6:来自学友间的小对话

曹庆人:@旅敬静,经文中所说的『道德』跟今天我们讲的『道德』不一样吧?

天然:@曹庆人,我理解经文中的道德是自然的道德,是物,现在社会说的道德是人文的道德。

旅敬静:@曹庆人,是的今天所说的道德,其实是伦理规范,社会共识。而中华文化传统所讲的道德,是宇宙、万物、人、我的生命的氣化存在的层面如何保持与大道通畅从而获得大道加持、矫正的氣化实践过程。

体会7:来自学友间的小对话

孙小美:中医讲,氣不能达于外而为太阳,退可求少阳之输转之功。老百姓常说:争不了馒头氣,也要争个糠窝窝氣。无力而为便向内退守,文化的最大外延不能保有,向内收缩,含义就会变得具象。『道德』也是这样。

所有不能达于外的原因都是内在的虚疲所致,我们不停的学习自悟,也是为了强于内而达于外。

隐龙在渊:@孙小美,现今社会多崇洋媚外也是对自己文化知之甚少所致。内虚则外不强,要想从新找回自信就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旅敬静:@孙小美,孙同学这是在讲人生、做事,要知进退、懂火候,明节律,识时务(当下的时空趋向性),是从内心对生命整体节律性变化的把握探讨。

@隐龙在渊,是的,这种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了解熟悉,而是一种『知道(知且行的进程)』,是知行合一的。

南山:@孙小美,所有不能达于外的原因都是内在的虚疲所致,我们不停的学习自悟,也是为了强于内而达于外。功能和功能基础的问题,功能基础不够,功能不足以呈现。

旅敬静:@南山,是类似于『物理过程』的氣化过程,氣化运化,永远是基础。

体会8:来自学友间的小对话

智泓:知识和智慧互为表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知识是产生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化生。『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要的是悟境,犹如对『聪』字的解读:要耳听,眼观,口问,最后用心体悟,方为聪。旅敬静老师说的很对,智靠的是心得感悟,知识可以不靠心感悟。学习了。

旅敬静:@智泓,我们都知道,用知安排我们的生活,但是,知,只是心用的一小部分,很小一部分。狭义的知,其实是指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外向认识事物的人心机制。

故而,知是针对万物形质层面的认识机制。知,不能完全控制感情,反而会受制于感情。感情虽不直接干涉知,却用情绪的波动影响知的稳定发挥及判断。其实,情绪是支撑知的(心的另一个层面,比知深的层面)。

再往深,就是六欲了,也就是志向,志氣,这一层,我们一般说,人的欲望越淡越小越好,可是佛家道家却要求修行要有大愿。大愿,是不是也是一种欲望呢?而且还是很大的欲呢?则欲望不仅是一种现象,其实更是心的其中一层机制,而且这层机制还对应着人身体内精氣运化的其中一层机制。

〖心术〗教下说要『虚其欲』,是说『欲望』其实是应该在一定的规范内,这种规范是要求欲这层心本身要和,同时欲望这层心还要在更深层的心的机制——精神魂魄机制的主导下,故觉悟的人,是欲望和,且精神魂魄『中』。所以『虚其欲』是欲望松下来不自以为是,而在符合『中』的精神魂魄的主导下发挥它的正向作用。

所以发大愿,其实不是单纯的欲望动,是人的心深层(精神魂魄,即元神)觉醒而感动于天地(乃至大道)之德,而驱动欲望机制来驱动人的生命顺应大道之德而为。

体会9:来自学友间的小对话

荣耀9:『请教各位老师壶丘子林吓跑季咸用的是道家的什么绝技?』

旅敬静:壶丘子林吓跑季咸的故事,恰恰不是用的什么绝技!

而是告诉后学,真正的本事是境界,是对氣化深层的实践到位。

故〖黄帝阴符经〗有『人以天地文法圣,我以时物文理哲』,即,一般人都是动心、迷情、追逐于事物现象的惊心动魄,我却潜心实践于造就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潜在氣化的实践、解悟、体会与掌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