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2|回復: 2

[儒家学说]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7-5 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为政篇第8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音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意为难在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色』,指脸色。『服其劳』的『服』,指从事。『先生』,本章讲孝,应指父兄。『馔』,指食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食用,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本章承接上章。上章子游问孝,孔子说要有爱敬之心。本章子夏问孝,孔子说要和颜悦色。爱敬发自内心,脸色则是外在的态度。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孝道的体现,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因为人的脸色也是内心情感的表露,孔子强调子女尽孝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依然是强调要有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敬之情。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的内心是难以直接体察的,只有通过表露于外的脸色才可以感知,孔子答子夏问孝以『色难』二字,原因正在于此。

赡养父母,有事自己做,有饭先敬父兄食用,是子女的义务,是尽孝的起码要求。孔子论孝,则超越了物质生活赡养的层次,直指内心的情感和表面的态度,这是在如何尽孝这个问题上体现出的仁与礼的关系。子女尽孝,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和态度上的和颜悦色,体现仁的精神;具体行为上的物质生活赡养体现礼的规范。没有内心的爱敬,没有态度上的和悦,只是行为上的依礼而行,还不能说是孝。

民间讲孝,常言"孝顺"。〖论语〗论孝只说"敬",未见说"顺"。〖孝经〗也指出,一切顺从父母不是孝。只有心存爱敬之情,面带和悦之色,而又依礼而行,才是孝道的真缔和要义。

附: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色难:指难在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色,脸色。②服其劳:服,从事。③先生:本章讲孝,应指父兄。④馔(音zhuàn撰:食用。

【译文】

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食用,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4-4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色难"章义疏

子夏问孝一章,夫子以"色难"二字点破孝道真谛。此二字虽简,实含三重要义:一曰形色之难,二曰心色之难,三曰恒色之难。三者兼备,方为至孝。

形色之难,谓容貌辞气之和悦。《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即《孝经》"养则致其乐"之谓。今人侍亲,或蹙额而不自知,或应声而不自觉,皆失形色之和。昔老莱子七十戏彩娱亲,正得此中三昧。

心色之难,谓内心诚敬之恒常。《孟子》言"慕父母"之心,《中庸》谓"诚身"之道,皆指此而言。朱子《集注》云:"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心色相即,如镜现影,未有内心不诚而能外现和颜者。

恒色之难,谓始终如一之工夫。《大戴礼》云:"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孝道非一时一事,乃终身践履。程子谓:"色难者,观父母之颜色而养之也。"此即《孝经》"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之总纲。

夫子特举"服劳""供馔"二事为喻,正见世俗之惑。今之所谓孝者,多滞于事为之末,如王弼注《易》所谓"舍本逐末"者。然《礼记》明言:"孝子之有深爱者,气志既得,容色以温。"可知孝道之本,正在心色相融处。

至若"先生"之解,郑玄注谓"父兄",皇侃疏云"谓长老",要之皆指尊长而言。此章与上章子游问孝对观,可见夫子教法:子游质直,故告以"不敬何以别乎";子夏谨细,故戒以"色难"。二章互明,正合《孝经》"爱敬尽于事亲"之旨。

今人论孝,每言"孝顺",实已失古义。《荀子·子道》载:"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可知孝非愚顺。观《孝经》谏诤章,更明孝道有"争臣""争子"之义。故夫子特揭"色难"二字,要在存诚主敬,非徒顺命而已。

要之,此章大义有三:
一、孝道贵心不贵迹,重神不重形;
二、侍亲之道,和颜悦色为难能;
三、孝非表面顺从,乃内心爱敬之自然流露。

学者当于此章细参:日用之间,对亲颜色如何?应事之际,存心诚敬否?久久体察,方知"色难"二字,实为尽孝之要诀。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14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色难"章义理发微

《论语·为政》第八章载子夏问孝,孔子以"色难"二字点出孝道真谛。此章虽仅三十余字,然义理精深,当从形下之"事"与形上之"心"两个层面加以阐发。

一、形下层面:孝之基础在"事养"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二句,揭示孝道的基本要求。朱子《集注》云:"服劳奉养,未足为孝。"此即《孝经》"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之义。古人以"昏定晨省"为日常之礼,"冬温夏凊"为时节之养,皆属事亲之基本规范。然孔子设问"曾是以为孝乎",实已点明物质奉养仅为孝道之基,未达孝道之本。

二、形上层面:孝之本真在"心色"
"色难"二字实为全章枢要。郑玄注:"言和颜悦色是为难也。"《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即孟子"养志"之说。盖人子事亲,形骸之劳易尽,颜色之和难持。程颐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能养可能也,和颜色为难。"此中深意,正在强调孝道须由外显内,自形入神。

三、心色关系之哲学意蕴
孔子言"色难",实开显儒家"诚于中形于外"的修养工夫。《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孝子之色即是此"中和"之道的具体呈现。阳明先生云:"心正则眸子瞭焉",推而广之,心敬则颜色和焉。故《孝经》特重"爱敬尽于事亲",正与孔子"色难"之教相呼应。

四、当代启示
今人论孝,多滞于物质赡养层面。观孔子之教,可知孝道有三重境界:下者止于养体,中者达于悦色,上者臻于安亲之心。王凤仪先生云:"孝身不如孝心,孝心不如孝性。"此即"色难"之现代表述。当今社会尤当警惕"能养而色难"的普遍现象,重拾"婉容愉色"的孝道真义。

结语:
孔子答子夏问孝,实为后世立极。孝道之难,不在力不赡养,而在心难恒敬;不在事不周全,而在色难常和。明乎此,则知《论语》此章实为医治"能养不敬"时代病症之良方。学者当于此章细参力行,方得孝道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