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8|回復: 1

[医药临床] 止漏两地汤固冲止漏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洪秀珍,女,1963年生,陕西洛南人,师承商洛郭氏经方流派第四代传人郭池,为第五代传人代表,商洛市首批名中医,于内、妇、儿科均有所长。止漏两地汤是洪秀珍自创经验方,用于治疗妇人漏下之证,临床疗效显著,故将方药组成和用法归纳如下。

组成:熟地15克,生地15克,黄连6克,黄芩6克,山药15克,续断15克,槐米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棕榈炭10~15克,地榆10克,贯众炭10克。

功效:清热凉血,固冲止漏。

主治:妇人漏下之证。临证多以癸水至而难净,淋漓十余日甚则更久,或止而复来,反复发作,伴腰酸困、痛,或小腹作痛,或白带量多,证属血热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超过药面两横指,浸泡2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超过药面一横指,武火煎开,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混合两次药液,分两次饭后半个小时温服。

方解:漏下之证,〖妇科经论〗谓为缓证,然前人有漏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明训,故须活看。漏下之机,万氏密斋谓:中虚积热;傅氏青主谓:冲脉太热,血沸为病,其论均不离血热,然热有虚实,又须明辨,本方所宜,乃系实热所致。

方中二地养血、清热、消瘀,其中熟地养血滋阴,生地泻热凉血。〖本草从新〗谓:『经漏不止曰崩,血热则妄行,宜以此(生地)清之。』因热势偏重,用黄连、黄芩、地榆、槐米以清之。黄连清热、凉血、除烦;黄芩清热凉血,此处运用与其安胎之理相同;地榆性沉而涩,入下焦,除血热而擅治崩中、肠风下血、血痢等证。〖本草从新〗谓:『凡治血,防风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故黄芩、黄连、地榆同用可清三焦之热。肝藏血,肝胆火盛则迫血妄行,故辅以槐米清肝胆热、凉血。山药清虚热而涩精气。续断不但能补肝肾、通血脉、理筋骨,还能暖子宫、缩小便、止遗泄,更可破瘀血,治腰痛胎漏、崩带肠风血痢,清代医家吴仪洛评其:『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女科外科,需为上剂』。白芍,性收降,能入血海,泻肝火、通血脉、收阴气,与甘草酸甘化阴,兼补血脉之虚。漏下为出血之证,故加棕榈炭、贯众炭凉血止血。全方生地、地榆、槐米、白芍、熟地、山药、续断凉血生血,黄芩、枳壳清热宽气,少加炭类以止血,相伍而通涩有度,清补相宜。

本方颇似治肠风下血之方,肠风下血与崩漏均为血热妄行所致,均属下焦之病,故治法大致相类,实异病同治,只在各别用药有异。

注意:崩漏之病,虽系缓证,血热妄行为其主要病机,本方只宜于急性漏下不止之证,若漏下已止,须尊朱丹溪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中用清热凉血,末用补血)之法以调补气血。

验案:李某,女,45岁,2019年3月20日初诊,诉本次月经3月8日至,至今淋漓难净,伴有少腹不舒,白带量多,外阴时有瘙痒,舌红苔白,舌下络脉色紫迂曲,脉弦数。

处方:止崩二地汤去枳壳,加茜草10克。5剂。

患者服用5剂后血止。

按:本案以血热兼瘀为主,腹痛即为瘀血之征,故去枳壳,加茜草消瘀止血。(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陶外 發表於 2025-4-1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止漏两地汤方义阐微》

洪秀珍先生所创止漏两地汤,深契经方旨要,融汇清热凉血、固冲摄血之法,于妇人漏下证治颇具卓见。方中熟地、生地并用,取"两地"之义,一滋肾阴以固本,一清血热以澄源,诚如《景岳全书》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二地相伍,既避单用熟地之腻滞,又防生地过寒伤正。

黄芩、黄连苦寒直折,清血室浮游之火,合贯众炭、地榆、槐米而成凉血止血之势,此遵《女科要旨》"血热妄行者,当先清其源"之训。更佐棕榈炭涩而不滞,与续断补肾续伤之性相得益彰,暗合"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山药、白芍柔肝健脾,固护中焦,取"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枳壳理气宽中,使诸药补而不滞,尤见制方之妙。

今观此方,既承郭氏经方流派"药简力宏"之特色,又参《傅青主女科》治血热崩漏之要义。其组方之妙,在于清热不忘固本,止血兼能调冲,非深谙妇科证治三昧者不能为。然临证尤须审辨:若见脉细数、舌红少苔之虚热证,当酌加龟板、阿胶;若兼瘀滞腹痛,可佐三七、蒲黄炭。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