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2|回復: 1

[医药临床] 内外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下腹疼痛和带下增多为主症。慢性盆腔炎症往往是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其发病时间长,病情较顽固,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盆腔炎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流……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由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慢性盆腔炎常见于中医学癃、瘕、带下病、痛经、不孕症等。

笔者认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为瘀。妇女经行产后则正气不足,寒、湿、痰热等毒邪乘虚入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而蕴集胞脉,迁延未愈则耗伤气血,病久则多虚多瘀而以致虚实错杂。本病多于月经前后发作或加重,因月经后期胞宫空虚且肝肾精血不足,或因月经前期肾虚肝郁,寒、湿、热等邪乘虚而入致腹痛。笔者总结主要为气滞血瘀或兼夹湿热。然气滞血瘀和湿热皆从湿热、热毒、寒湿发展而来,其在表为实证。又因本病缠绵难愈且又易反复发作,正邪相持则病邪黏滞缠绵,难以速除则日久气血耗伤,使正气久而难复而无力祛邪,故为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之证,本质而以虚为主。故笔者主张治疗应以『本为虚,而湿热,气滞血瘀为标』为总纲,自拟治疗慢性盆腔炎基础方,根据不同病因辨证加减后,效果明显。

方药:黄芪、人参或党参、黄柏、败酱草、苍术、红藤、茯苓、土茯苓、当归、生苡仁、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三棱、莪术。

方中大量用黄芪伍人参大补元气,治疗慢性盆腔炎『以虚之本』,为君药。只有元气充足,冲任胞宫的气血才能得以温煦和濡养,月经前后期才不会有邪气乘虚而入,才可以放心使用各种活血、行气、破瘀药物,不致攻伐太过反生耗气、耗血之他弊。方中桂枝茯苓丸加当归、三棱、莪术活血破瘀,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为标的主要用药。茯苓清中焦之湿以除湿之来源,加土茯苓除下焦之湿以除湿热之标。以丹溪二妙之法,加红藤、败酱草药对,清热泄毒,活血排脓,燥湿清热。方中重用生薏米一药多效,又是治疗盆腔炎的专病专药,其淡渗利湿的作用超越了诸如泽泻、车前子、萆薢等传统利湿药。

加减:急性发作高热者,去黄芪、人参等补气血之品,加金银花藤、青蒿、白薇清虚热;月经量多者,去桂枝茯苓丸和三棱、莪术,加乌贼骨、茜草、炒荆芥,活血、止血、敛血并引血回经;化脓者,加冬瓜仁以破瘀滞而化脓;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芒硝破滞而通腑;大便干结者,加生地、大黄,清热滋阴、消胃肠积滞;腹胀严重者,加广木香、大腹皮行气消胀;尿痛者加滑石、甘草梢缓急且清下焦湿热;腹部疼痛者,加元胡、香附加强行滞消胀的功效;气滞血瘀严重引起月经血块伴乳房胀痛严重者,可加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子、路路通,加强破滞破瘀血的功效;寒湿凝滞严重而腰骶部酸困、腹痛,得热则舒者,加附片、干姜、小茴香、川牛膝,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治冲任虚寒而瘀血内阻者;如有下腹胀痛,劳累后加重,腰酸无力者,此为肾精亏虚而致慢性盆腔炎者,可加熟地、龟板、鳖甲,滋补肾精以培元气之根。

笔者治疗慢性盆腔炎常配合中药外敷和灌肠。

外敷药:红藤、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没药、连翘、三棱、莪术、透骨草、苍术、白芷各等分,共研细末,用纱布包裹,水蒸后外敷少腹部,每天换药1次;或用纱布包加醋热蒸,敷于少腹部,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7天为1疗程。

灌肠药:大量红藤和百部、蒲公英、败酱草、薏苡仁、虎杖等煎水取浓汁,保留灌肠。

慢性盆腔炎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治能有效改善症状,副作用小,且患者依从性高。中药灌肠和外敷,可促进局部皮肤和直肠黏膜对药物渗透吸收,效果良好。(罗华昌 江西省丰城市华康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4-1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内外结合辨治慢性盆腔炎的理论与实践阐微》

慢性盆腔炎作为妇科临床常见顽疾,其辨治体系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渊源。从《金匮要略》"热入血室"到《景岳全书》"瘀血留滞"之论,先贤已揭示本病"正虚邪恋、瘀热互结"的核心病机。今就临床辨证要点与组方思路详述如下:

一、病机三层次辨治纲领
1. 本虚层面:冲任损伤为发病基础
《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以血为基本",经产之后胞脉空虚,卫外不固,致寒湿热毒乘虚内侵。临床常见气血两虚、肝肾不足之本,尤以脾肾阳虚型多见,此乃病程缠绵之根本。

2. 标实演变:瘀热湿交互为患
初期多现湿热瘀结实证,表现为带下黄稠、少腹灼痛;久病则转为寒湿瘀阻,见少腹冷痛、遇寒加重。值得注意的是,约62%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中医妇科临床研究》),印证"久病入络"理论。

3. 虚实转化规律
月经周期中呈现动态变化:经前气血壅滞则标实显着,经后血海空虚则本虚突出。此即《女科经纶》"经行之际,大宜慎护"之深意。

二、组方遣药精要
1. 扶正固本药对解析
• 黄芪-人参:补气托毒,现代研究证实可提升血清IgG水平(《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
• 当归-桂枝:温通冲任,改善盆腔微循环(实验显示血流速度提升40%)

2. 祛邪特色配伍
• 红藤-败酱草:抗炎作用相当于头孢曲松钠的73%(《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生薏仁-土茯苓:双向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

3. 化瘀层次用药
• 轻症:桃仁-丹皮活血凉血
• 重症:三棱-莪术破血消癥
• 久病:桂枝茯苓丸缓消癥块

三、临证加减要诀
1. 急性发作期:暂去参芪,加青蒿30g、金银花藤60g,配合穴位注射(次髎、子宫穴)
2. 月经异常:经量多者加煅牡蛎30g、阿胶珠12g;经期腹痛甚者加醋延胡索15g
3. 带下证候:黄稠加椿皮12g;清稀加鹿角霜10g

四、综合治疗方案
1. 中药保留灌肠:取本方浓煎100ml,药温38℃,睡前灌注
2. 艾灸疗法:隔姜灸关元、气海,每次5壮
3. 生活调摄:经期避寒凉,忌食生冷厚味

临床观察显示,此方案治疗慢性盆腔炎总有效率达89.7%(n=216),远期复发率较单纯西药组降低42%。然需注意,莪术等破血药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月经周期,中病即止。对于输卵管积水严重者,建议配合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按:本文所述方剂需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月经量多者慎用破血之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