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7|回復: 2

[医药临床] 叶天士临证应用薄味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薄味是中药学理论之一。笔者阅读〖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叶天士常以气味学说辨识中药,善用薄味理论治疗疾病。梳理薄味理论的源流,并探析叶氏医案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

薄味理论溯源

气味是中药属性的核心概念,薄、浓是对中药气味程度划分的一种手段。薄味指药味较淡薄的一类中药。辛、甘、淡、平味多属于薄味范畴,亦有部分咸、苦、酸味的中药可归属于薄味。

黄帝内经〗通过气味探讨中药的功效,奠定了『薄味』的理论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浓则泄,薄则通』,强调薄味具有通达宣畅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载:『气味有薄浓』『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明确气、味俱薄之药功效缓。金元四大家对于薄味理论均有论述,刘完素在〖内经〗基础上对薄味内容进行了引申和发挥,〖素问要旨论·六气本病〗载:『凡同气之物,皆有诸味,同味之物,皆有诸气,元相气味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用矣』『气味浓薄,性味燥静,治补多少,力化浅深是也』提出以药物气味作为判断中药药性;『薄则少服而频于食后,浓则多服而稀于食前』『能胜毒者以浓药,不能胜毒者以薄药』介绍了薄味、浓味的服药方法和适用群体。张从正〖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一〗载:『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李东垣〖脾胃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言:『味薄风药』,二者均强调薄味治上。朱丹溪〖丹溪心法·哮喘十四〗『哮喘必用薄滋味』,介绍哮喘用药特点,〖丹溪心法·痛风六十三〗载:『治痛风,取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药至痛』,其中薄桂一味,即指桂药味薄者。同时期的医家张元素对于『薄味』理论论述甚详,〖医学启源·药类法象〗载:『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气味的浓薄是对于中药较为初步的认识手段,相较于四气五味的细致性划分,其范围更加宽泛。后世医家关于薄味的论述亦十分丰富,如〖古今医统大全·论治篇〗载『如气凄清之甚,则肺金太过,而木郁之病生焉。治以轻扬味薄之剂散之,使之郁气解,而肝木之气伸矣』,以薄味之品条达木郁。〖医学启源·味之薄者〗以专篇论述薄味药物。

对于前人学说广泛继承并予以发挥的当首推清代医家叶天士。叶氏医案中体现了历代医家『薄味』的学术思想,印证了前人观点的可行性,并给予了规范性指导。『薄味』一词在叶案中出现十分频繁,从组方中可归纳为3点:一曰薄味通上,味薄之品,常于入上焦,具有宣通上焦的功效,如:『薄味整肃上焦』『薄味以和上焦』;二曰薄味调养胃阴,胃体阳用阴,喜柔润恶刚燥,喜清养恶滋腻,薄味养阴之品合胃腑之秉性,『凡咳血之脉,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宜薄味调养胃阴,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参、苡仁等类』;三曰薄味养虚,此处薄味乃饮食薄滋味之意,病后体虚,脾胃为后天之本,厚浓滋腻碍脾滞胃,则生化乏源,当薄味静养,勿损脾胃。

叶案举隅

叶天士常以薄味之品参入方剂之中,应用丰富,如薄味制厚味滋腻、薄味升清、薄味解表达邪等。兹仅以上3点出发,各举叶案1则,按语说明,以点窥面,阐发叶学。

薄味和上焦,清热疗咳血

某,脉小而劲,少年体丰,真气易泄,经月咳呛。自非外感,因冬温失藏,咳频震络,痰带血出。当薄味以和上焦,气热得清,病患可却。

桑叶,山栀,杏仁,郁金,象贝,花粉。糯米汤代水〖临证指南医案·吐血

按:『脉小而劲』,小指脉形,劲指脉势,叶天士有言『搏指而劲』。『少年体丰』,年少而体质丰腴,似与前『脉小而劲』相对应,少年体壮实故脉动有力,形丰则脉形不显,如〖脉诀乳海·形证相反歌〗载『肥人脉小,瘦人脉大』,然统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有19案载有劲脉,皆言病脉之象,再参看『真气易泄,经月咳呛』一语,可知脉小为真气外泄不足之象,脉劲为咳呛病急,肺阴亏损之象;〖临证指南医案〗一书6次提及『体丰』,以此为气虚、阳虚之表征。观上论可知倘以寻常之法,理解叶案,而不能统观全书,虽言其症、脉者,难表叶氏真意。『真气易泄,经月咳呛』,呛咳日久,肺气不降,气不收摄,散泄于外。『自非外感,因冬温失藏』,冬应寒而反温,时气异也,人身随时气变动,故见咳呛,非外感邪气所伤,此需明辨,外感之病,据邪气之异,而另立法门。证见『咳频震络,痰带血出』,咳伤肺络,络损血出。『当薄味以和上焦,气热得清,病患可却』气热壅于上焦,薄味清肃上焦以和之。用药桑叶轻宣透散,解热于外,山栀清泻上焦气分热邪,杏仁降气止咳,郁金凉血止血,象贝、花粉滋阴润燥化痰。糯米汤代水,以糯米质润益胃供肺。观此方用药薄味清养,和上焦,清气热,止咳血,降逆气,而用药颇为平和寻常。〖叶案疏证〗有言:『先生用药,每多常嗜之物,无矜奇立异之处,人每目先生为无学而藏拙,而我则谓其心机灵巧之至也』,松江李启贤所阐叶氏用药法度,于此案可窥一斑。

薄味调胃腑,甘凉益其阴

陈,二十,知饥少纳,胃阴伤也。

麦冬,川斛,桑叶,茯神,蔗浆。〖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按:叶天士于饮食一途辨析甚详,有饥而不纳、饥而少纳、不饥不纳、不饥不纳不便种种症状,〖临证指南医案〗载『知饥不纳,胃气未和』『胃汁被劫,不饥不便』『知饥食无味,此为无阳』等内容,由饥、纳,可解胃病所伤。『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胃气冲和,脾胃阳气尚通,故饥而能纳。纳食虽可,然所纳甚少,则胃阴损伤,胃液不足,虽纳而难消。潘名熊〖叶案括要〗于此案诠之颇为恰当,书中言『脾阳不病,故知饥;胃阴有伤,故少纳』『盖纳食主于为,运化主于脾也。胃病先生主养阴,脾病先生主扶阳』。叶氏立法甘凉益胃,薄味调养,方中麦冬、石斛、蔗浆甘凉益胃,桑叶清宣胃热,茯神通胃阳,和胃气,全方甘凉柔润,薄味益胃。邵新甫谓:『所以先生发明治胃方法独多,有薄味调养胃阴者,如金匮麦冬汤,及沙参、扁豆、茯神、石斛之类』,此案为叶氏薄味调养胃阴之例证。

薄味勿损胃,静养益虚体

王,四一。经云: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夫劳动阳气弛张,则阴精不司留恋其阳,虽有若无,故曰绝。积之既久,逢夏季阳正开泄,五志火动风生,若煎熬者然,斯为晕厥耳。治法以清心益肾,使肝胆相火、内风不为暴起。然必薄味静养为稳。

连翘心,元参心,竹叶心,知母,细生地,生白芍。〖临证指南医案·痉厥

按:案中首引〖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一语,而后详解条文含义,引申发挥。『夫劳动阳气弛张,则阴精不司留恋其阳,虽有若无,故曰绝。积之既久,逢夏季阳正开泄,五志火动风生,若煎熬者然,斯为晕厥耳』一段实为条文解析之语,观之则〖内经〗所言明矣。『治法以清心益肾,使肝胆相火、内风不为暴起』则治法、目的可知,心为肝子,肝气通心,清心热;肾为肝母,水可涵木,益肾阴,母实泻子,子虚益母,二法兼备。连翘心、竹叶心、知母清心热之品,细生地、元参心、滋肾阴之药,生白芍一味养肝体柔肝用,全方共奏清心益肾,养肝熄风之功。案中『然必薄味静养为稳』一句,颇为紧要,薄味饮食则脾胃得安,健运受纳司职,静养则心志恬淡,五志七情勿过,此养慎之法,病后防复之道,叶案中屡见不鲜。

『薄味』者,药味薄者也,其应用范围甚广。叶氏明言『薄味』一词,并于临床可见薄味通上、调养胃阴、养虚三途之多。冀望管窥之见,能于阐发叶学有所益助。(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已绑定手机
延章 發表於 2019-9-23 16: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曰薄味通上,味薄之品,常于入上焦,具有宣通上焦的功效。
二曰薄味调养胃阴,胃体阳用阴,喜柔润恶刚燥,喜清养恶滋腻,薄味养阴之品合胃腑之秉性。
遊客  發表於 2019-9-24 21:51
薄味升上,所以属阳,浓味降下,所以属阴?这样的理解符合阴阳理论吗?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